情绪中暑也是病
据南京警方介绍,入夏以来,吵架斗殴纠纷和交通碰擦事故明显增多,当事人“火气都比较冲”。究其原因,持续高温闷热天气下的“情绪中暑”,加剧了人的易怒和好斗,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近两成人“情绪中暑”
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情绪中暑”的比例会急剧上升。
“情绪中暑”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症状:一是情绪烦躁不安,不能静心思考问题,经常丢三落四,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与他人闹意见,自己还觉得内心烘热;二是心境低落,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他人缺乏应有的热情,呈早晨、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由好到坏的变化;三是行为古怪,经常会固执地重复一些生活动作,如反复洗澡、洗脸、洗手和擦洗鼻子等。
研究显示,三类人群较易出现“情绪中暑”:第一类是平时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人,长期处在相对紧张的情绪状态,炎热的外部环境很容易诱发他们一直压抑的负面情绪;第二类是平时情绪易于波动、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在高温环境下容易感到烦躁不安;第三类是心里有许多烦恼事又不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高温环境下一些小事就容易导致情绪失控。
情绪为何会“中暑”
高温是导火索。温度较高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带来负面影响。夏天大多数人都会有心烦的感觉,这主要是高温天气影响了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即使有的人本身所处的环境并不热,也会因为外界强烈的光线产生烦躁情绪。“情绪中暑”对夏季养生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发火”,还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
另外,由于工作紧张程度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夏季患上严重“情绪中暑”的上班族越来越多。特别是整日待在密闭办公室里,成天对着电脑的白领人士,对这种夏季特有病症更是深有体会。他们有的因为猛吹空调而导致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整天打不起精神;有的受到电脑、复印机等办公器材长期辐射污染,一走进办公室耳朵就嗡嗡响,甚至发生头晕眼花的症状;有的因为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对自己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产生无法排除的焦虑情绪,因而出现“情绪中暑”等许多并发症。
如何预防“情绪中暑”
首先,最重要是心理状态的放松。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经常听听舒缓的轻音乐。当然也可以静坐沉思,闭上眼睛想像森林、蓝天、大海、冰雪等令人感到凉爽的情境,打造一个“心理空调机”,为自己的心灵吹风纳凉。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切忌暴跳如雷,最好是冷静下来,暂时回避,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次,要有意识地保持乐观、宽容的心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力斯曾提出合理情绪疗法,并用ABC来表示:A代表诱发事件;B指个体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信念;C则代表个体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理性信念往往导致乐观快乐的情绪,而非理性信念则容易导致悲观烦恼的情绪。因此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要尽可能以积极的、乐观的态度去理解,与他人相处尽可能以善良、宽容服人。
此外,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劳逸结合,做好自我的时间管理。根据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养成早睡早起和午休的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心情舒畅的法宝。
情绪“避暑”重在平时
避免在最炎热的时候外出,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待得过久。虽然“情绪中暑”强调个体差异,但不论体质好坏,在高温、高度超负荷的条件下连续工作时间一长,也会发生中暑。另外,夏季不能有过大的运动量,特别不能在强烈的阳光下锻炼,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早晨和下午4点钟以后,一般为30分钟为宜。
睡眠一定要充足而有规律。睡眠不足,情绪就会变得急躁。夏季应安排好足够的睡眠时间,能在中午休息1个小时左右最好。熬夜是“情绪中暑”的导火索之一。
多吃清淡而易于消化的食品,如新鲜蔬菜、水果、金银花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味道可偏酸、咸,多喝白开水,出汗过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及盐。不要暴饮冷饮,少吃油腻、油炸和过分甜腻的食品。晚上和早上最好吃稀饭,对肺肾阳气虚弱的人更有好处。
此外,夏天情绪上的变化,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状态恢复后再继续工作。如果感觉“情绪中暑”症状持续时间达到一周以上,严重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就应看医生。中
文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