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夏日防中暑 日常妙招都坑爹
广州医科大学荔湾医院急诊科主任刘毅华介绍,中暑,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内产生的热量和吸收的热量超过了散热,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急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其中包括头晕、胃口不好、精神不振、拉肚子等。其中中暑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户外作业人员、业务员和厨房工作人员。
“中暑的发生不仅和气温有关,还与湿度、风速、劳动强度、高温环境、曝晒时间、体质强弱、营养状况以及水盐供给等都有关系。”刘毅华解释,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一类是干热环境,气温高、辐射热强、湿度低,环境气温一般比室内高5~15℃,相对湿度常在40%以下;另一类是湿热环境,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
刘毅华说,夏日中暑,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嗜睡、昏迷、痉挛,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其中中暑分为三类: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热射病,主要是一方面人体受到外界环境中热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体内的热量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从而难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
热痉挛,主要是由于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因为在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是,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达10L以上,而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导致人体的水和盐流失过多。
热衰竭,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同时,也可能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刘毅华说,很多人喜欢在室内泼水降温。事实上,用泼水的方法,的确会使水汽蒸发,带走一些热量,因此,刚泼完水时,室内气温会暂时下降,但是,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空气不流通,在地面上泼水,蒸发的水汽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就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而且,时间稍长,室内气温又会上升,这时,就会使人感到室内更闷热,从而引发中暑。此外,由于夏季温度高,水分蒸发快,室内的细菌和尘埃随着水汽进入空气中,使空气比泼水前更混浊。
“因此,夏季在封闭的室内泼水降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他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室内泼适量的水进行降温的时候,要打开门窗,使得空气流通,最好打开风扇加快空气流通。“或者,可采取用脸盆置水的方法进行空气增湿降温,但要注意脸盆的水要每日一换。”
刘毅华说,不管是农村村民还是城镇居民,在盛夏的夜晚,很多人习惯到树下乘凉。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在气候闷热的盛夏,白天树下的温度的确要比空旷地的温度低3℃多,因为树冠能反射和吸收大气中的一部分热量,而且,树叶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因此,白天在树阴凉处乘凉或走路,会使人感到凉快、舒适。”刘毅华说,但是,到了夜晚,情况就完全不同,树下往往反而比空旷的地方要闷热。原因是太阳下山后,树下地面散热受到树冠的阻挡,散热的速度更慢,而且,二氧化碳较多。“因此,盛夏的夜晚,人们不宜在树下乘凉,而是应到空旷的场地乘凉。”
刘毅华说,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进补过早的话,会使暑热不易消退。
刘毅华说,要预防中暑,首先要有“该出汗时就出汗”的意识。因为一来出汗可以带走热量,汗液在排出的过程中既可带走环境高温带来的热量,又可带走自身运动产生的多余热量;二来出汗可以排泄废物,因为汗液含有大量新陈代谢的废物,随着自身流失,废物也随之排出体外;三来出汗可以保护皮肤,因为汗液中含有“乳酸”,它与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结合之后,能够形成天然的杀菌剂,防止细菌侵袭,保护了皮肤,减少疾病。
“然而,如今长期在空调房间工作的白领,本来平常就已缺少锻炼,缺乏出汗的机会,而到了该出汗的夏季也不经常出汗,人体汗液不能正常排出,也就无法散发身体所负荷的热量,极易发生中暑。”他说,而且,汗腺不畅就等于丧失了一条重要的排毒管道,也就失去了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线。
在今日出版的《美食导报》19版“食疗餐单”中,广东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毛炜医师为读者解读防中暑的食疗要点并制定“预防中暑一周餐单”。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