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防暑降温 预防中暑 广东新闻原创稿件 南方网
据专家介绍,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类型,发病原因是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体内产生的热与外环境通过对流、辐射获得的热,远远大于机体的蒸发和散热能力,引起蓄热增加,体温不断升高,致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障碍所致。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后出现“无汗”,伴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热痉挛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以四肢肌肉和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小腿腓肠肌痉挛最常见,常呈对称性。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
热衰竭的发病原因是高温和高湿环境下,人体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大量出汗、失水造成循环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而晕厥。一般起病迅速,先有头昏、头痛、心悸、出汗、恶性、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
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发生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从事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炼钢车间,机械铸造工业的铸造车间,陶瓷、玻璃、砖瓦工业的炉窑车间,发电厂、煤气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属于干热环境,易发生职业性中暑。高温、高湿的湿热环境下作业如纺织、印染厂、深井煤矿等行业的工人也易出现职业性中暑。
另外,夏天露天作业、野外作业如建筑作业、码头作业等工人也易患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我国法定职业病。诊断职业性中暑主要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
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是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则根据相应临床表现可诊断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
作者:粤卫信
1 2 下一页
①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0-87373397
②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南方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南方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