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下的民生7月我区报告重症中暑10例
【专题】战高温 抗干旱 保民生
镇海新闻网讯(记者张瑾 通讯员潘刚雷)今夏我区持续高温,烈日炙烤下,全区各家医院频频接诊中暑病人。区疾控中心7月统计数据显示,我区各级医疗机构上月共报告高温重症中暑10例,患者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一倍。截至目前,全区今年尚无中暑死亡病例。
6月以来,区疾控中心实行中暑病例日报告制度,要求全区各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做好高温中暑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每天做好中暑病例的统计上报,加强对中暑病例的监测分析。对比去年同期监测数据,我区7月报告中暑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重症中暑人数增幅明显,患者以户外作业者居多。
热射病易造成脑部损伤
区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发病机制分,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也可出现混合型。其中,热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患者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7月,我区共出现热射病5例,热衰竭1例,热痉挛3例及混合型重症中暑1例。
“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其中,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一种中暑,易造成脑部损伤,故危害最大,每每要送进ICU病房抢救。”区人民医院ICU主任谭九根介绍,ICU病房近期曾抢救一名户外工作的中暑患者,入院时其浑身发烫,耳温仪测试显示为41.5℃,经过诊断,该患者确诊为热射病,伴有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和中枢神经损害等症状。“经过8天抢救,患者生命体征最终稳定,但该病对其小脑造成一定程度损伤,虽经康复训练,但其出院时依然存在言语欠流利、双下肢感觉减退等后遗症,需要较长时间予以恢复。”谭九根表示。
降温处理后应及时拨打120
区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应对重症中暑予以重视,学会正确处理步骤:首先为患者降温,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用电扇、空调降温,体温升高者,用冷毛巾或用毛巾包裹冰块置于患者的头、颈、腋下、腹股沟等处,或用酒精凉水擦洗全身(除胸部),达到迅速降温的效果;其次,在降温处理后,及时拨打120,将患者迅速送往有条件的大医院急诊科治疗。“很多人中暑后会选择刮痧,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该疗法,处理不当还会导致误诊或治疗不完全,对重度中暑患者切莫尝试。”区疾控中心专家强调。
近期高温持续,市民在日常衣食住行中又该如何预防中暑?专家建议,高温天市民应及时补充水分,但应少喝饮料,口渴后不宜狂饮,日常饮食不宜过于清淡,适当多吃鸡、鸭、鱼、蛋等营养食品,满足人体代谢;每日10时至15时系太阳短波辐射最强时间,市民应尽量少出门,外出时涂上防晒护肤品,穿着浅色衣物;回到室内时避免立即冲洗冷水澡,以防体内热量难以散发;日常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超过5℃为宜,即使天气再热,室内温度也不宜到24℃以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