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专家教你防中暑
本报记者 余海蓉 实习生 张钰灵
通讯员 吴志强 帅菲斐 史一焱
连日来,深圳天气高温闷热,一些市民招架不住中暑入院。记者在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ICU见到了一位中暑程度最重的热射病的老人。这位老人姓王,今年七十多岁了,有帕金森病。正因为这种疾病,老人主观上不会感觉到高温闷热,对热不敏感,加之老人认为自己患有关节炎,不能吹空调,所以在高温天气下,没有注意通风,也没有使用空调,造成了严重的中暑情况。突然间意识不清,体温高热,被家人急送到市第二人民医院,被确认为热射病。经过医务人员全力抢救,终于脱离危险。
记者从市急救中心获悉7月20日-7月30日,全市有52人中暑,其中1人死亡。这些中暑患者大多表现出浑身肌肉疼痛,困乏无力等症状,绝大多数有高热的症状。
容易中暑的高危人群
高温天气那些人容易中暑,记者采访了市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高雪。她指出,下述几类属于高危中暑人群:1.室外高温作业者,如建筑工人、交警等。这类人群在烈日下活动或停留时间过长,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就会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2.老人和小孩,他们大多体质偏弱,小孩的体温调节中枢系统功能还不是很健全,老人的机体代谢及外界适应能力的调节都比较弱;3.长期慢性病人群,这类人群体弱多病,整体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中暑。
高主任强调,由于夏季高温,如果室内通风不良,大量出汗后机体丧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就会增多,一旦不注意及时补充,就很有可能出现中暑情况,所以室内通风对防暑特别重要。
市二医院急诊ICU主任郑晓英也提醒市民,患有脑血管病的老人也特别要注意中暑的防护,不要以为中暑不是什么大病,其实中暑是会引起全身多器官衰竭的,所以一旦出现中暑的迹象,要尽早就医。
夏季避免在室外久呆
市二医院急诊ICU主任郑晓英指出中暑的主要症状有:
热射病——在闷热的教室、房间、公共场所易发生,尤其夏季考场中易发生、初感头痛、头晕、口渴,然后体温迅速升高、脉快、面红、甚至昏迷;
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中身体大量出汗,丢失大量氯化钠,使血钠过低,引起腿部甚至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
中暑防治要注意以下几点:太阳底下曝晒的汽车、海滩、露天场地、闷热且空气不流通的房间是四大中暑高危区,市民要注意身体降温,不要在室外停留太久,外出要打伞;在室外工作的人,要找阴凉的地方躲避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要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在水中放少许的盐;可喝凉茶,并随身携带万金油、驱风油。
一旦出现中暑要迅速将病人移到阴凉通风地方,解开衣扣,平卧休息;同时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用30%酒精擦身降温。喝一些淡盐水或清凉饮料。清醒者也可服人丹、绿豆汤等。昏迷者可针刺人中、十宜穴,并立即送医院。
家中要必备解暑药包括:藿香正气水:主要有降暑解毒、化湿和中之效。十滴水:主要用于中暑引起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在长途旅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可用此药预防中暑。人丹:主要用于针对高温引起的中暑头痛有良效。
市中医院的高雪主任也提醒,很多人为贪图一时痛快,进食大量的冷饮和冰冻水果降温,其实这样极易损伤脾胃功能,引发脾胃疾病,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此外,长时间在空调房的人,要注意室内外温差,避免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专家教你几种防暑药膳
市中医院营养科主任张穗娥针对炎夏暑气逼人,易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腹胀食少的症状,向市民推荐以下几种防暑药膳:
暑犯肺胃型 患者口渴多饮、烦躁厌食、口唇干燥等。宜用清热解暑、养阴生津药膳,可食“豆腐黄瓜糊”:豆腐250克切块,黄瓜150克切片。黄瓜用油煸后起锅入盘,豆腐入锅油煸后,加入苦竹叶5克,煸炒,再入盐、鸡精、高汤,煮成糊即可。
功效:豆腐味甘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解暑功能;黄瓜甘寒,清热止渴,利尿解毒;苦竹叶生津除烦。彼此协同,对暑伤肺胃、胃热炽盛、口渴多饮者有效。
暑伤津气型 症见气短乏力,口渴心烦、尿少且黄等。宜清暑益气养阴,可服“参粟粥”:西洋参10克,生地黄30克,加水煎汁,去渣留汁。加入粟米100克,文火煮粥。熟时加冰糖略煮,待糖溶化后即可。
功效:西洋参性寒,味苦甘,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生地黄养阴、清热、凉血;粟米甘凉,益气健脾,补肾阴。素体阴虚者夏季常饮此粥,可防暑伤津气。
暑湿固脾型 表现为心烦身重、口渴少饮、纳呆食少等。宜食清暑解表、芳香化浊、去湿健脾药膳,如“藿香苡仁西瓜饮”:薏苡仁30克,加水煮至七成熟时,入藿香20克,续煎煮至苡仁烂熟,滤渣取汁。冷却后加入生姜汁和西瓜汁。
功效:藿香性温味辛,有芳香化湿、和胃之效;薏苡仁利湿健脾;生姜发汗解表;西瓜汁清暑生津。可治内有暑热,外感寒湿造成的胃呆不饥。
张主任提醒市民在生活中可饮用菊花茶、银花茶来降暑祛湿抗病毒,也可吃些水果,如西瓜、雪梨,蔬菜类的黄瓜、芹菜、白萝卜等都能有效预防高温暑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