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高温劳动保护条例暂行52年终迎立法 中暑算工伤

发布日期:2014-11-15 04:57:15 浏览次数:1595

○ 防暑降温立法征集意见已结束,气温超40℃要停止室外作业

○ 高温作业中暑可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严重违法要担刑责

天气越来越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即将被高温覆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4部委联合修订并起草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向社会征集意见,目前意见征集已结束。意见稿对“高温天气”做了明确规定,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高温劳动保护条例,仅有1960年7月1日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至此,暂行半个世纪的防暑降温措施终迎立法。

应当停止当日室外作业

用人单位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作业劳动者加班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并在12时至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

亮点1

保护各行各业劳动者

意见稿首先对办法适用人群及最高气温作出界定。本办法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另外,所谓“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解读:从1960年到2012年,劳动者的劳动范围、劳动内容、工作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暂行办法52年雷打不动,其中的许多规定早已与社会脱节。

1960年7月1日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仅适用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的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的露天作业”以及“田间作业”。

而事实上,在炎热夏季,各行各业都面临防暑降温问题,各行各业劳动者也都依法享有获得良好的防暑降温条件和合理的防暑降温待遇的权利。目前第三产业高度发展,而《暂行办法》根本没有覆盖第三产业。

意见稿把受保护的人群,扩大到存在高温作业的企业、事业和个体经济组织,把第三产业也纳入其中,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亮点2

中暑死亡视为工伤

意见稿明确,劳动者因高温作业引起中暑的,经诊断为职业病、认定为工伤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者因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的,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符合规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中暑死亡或中暑后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此外,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未成年工等人群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作业。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问题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解读:我国有卫生标准,限制职工在高温下作业的时间一直存在。国家有法定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的限值,这个劳动时间限值标准根据劳动强度的轻度、中等和重度三种情况,要求职工在不同的高温下都要保证有不同的劳动休息时间。

而意见稿对在工作中因中暑引起的死亡,更加明确提出属于工伤,这可制约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下持续工作。

亮点3

因高温停工

不得降工资

意见稿对35℃以上不同气温条件下的用工安排作了具体规定。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订立集体合同,或签订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依法享受岗位津贴。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或在35℃以上高温天气作业的,应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适时调整。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时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另外,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作业人员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解读:暂行办法只规定了高温车间的降温措施和高温中对工人的照顾,高温的标准并没有明确,部分用人单位就会钻空子,会出现工人说已达到高温但单位却说“不热”的情况。

而现在的意见稿对在什么温度下能工作、什么温度下不能工作以及工作时间都有了明确的标准,并且以当地气象台发布的为准。用人单位再不能自己说了算,劳动者权益有了法律保证。

此外,暂行办法中没有规定高温津贴,意见稿则把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

亮点4

劳动者健康受损追责用人单位

意见稿对违反规定的用人单位及负责人也做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人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工作场所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工会组织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政府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制止,责令用人单位认真整改;问题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暂行条例没有规定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即使企业不遵守它也难以追究。

而在新的办法中,对法律责任规定明确,而且力度相对较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相对较高,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专家提醒,劳动者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要了解新办法内容,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龙虎网 苏州新闻网 无锡新传媒 中国常州网 名城镇江 泰州新闻网 扬州网 中国徐州网 连云港新闻网 宿迁新闻网 常州中吴网 苏州热线 南通网 苏州口腔医院

宁波网 齐鲁网 大洋网 杭州网 长江网 今视网 沈阳网 舜网 星辰在线 合肥在线 兰州网 健康 泉州网 温州网 浙江热线 新讯网 中国新闻培训网 华东热线 海南网 新疆日报网

汽车保养 高清电影下载 上海肿瘤医院 3000ok 钢板网 云南旅游 淘宝刷钻 大辽宁网 7k7k小游戏大全 南京肛肠医院 苏州口腔医院 言情小说 腻子膏搅拌机 漫画 整形咨询 黄山旅游 上海长江医院 六安新闻网 家具 加盟 白癜风 不孕不育医院/a>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