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2人中暑 专家提醒7至9月为中暑高发季
南方日报讯 (记者/罗文范通讯员 蓝尚如)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获悉,本周连续发生了两例中暑的病人,医院专家提醒,每年7-9月份是中暑高发季,市民应注意防暑。
7月29日下午4点多,在某工地现场,一个小伙子在作业中突然倒下了。现场工人们立即拨打了120,赶到工地现场的医护人员判断,这个小伙子在太阳下时间太长,已经中暑了。120车将小伙子送至医院时,面色紫绀,体温高达41.8℃,经诊断为热射病,中暑导致其全身多脏器衰竭,现已转上级医院继续救治。
7月31日下午,66岁的吴大妈整天一直待在家里,没开空调,只用了电扇。加上她患疾病长期服药,体质比普通人弱。结果在下午2点多,突然昏倒被120车送到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测了下体温有40℃。由于吴大妈得到及时抢救,经过两天治疗后,现已康复出院了。
据医院急诊医学部吴红栋副主任医师介绍,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它会让人体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表现,甚至出现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中暑症状,其中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是重症中暑症状,其死亡率高达50%。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急生命。
据悉,每年7-9月份是中暑的高发季节,尤其是高温仍在室外工作、活动的人群易发生中暑。即使在室内也会中暑,尤其是体质虚弱或患有基础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其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些、散热不好、出汗少、易引发中暑。现在一些老人,由于怕费电或是其他原因,常常家里有空调也不开,更容易出现中暑症状,若出现中暑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中暑常见的诱因。
吴红栋提醒,高温仍在室外工作、活动的人群应采取防护措施,要做好中暑的预防,首先特别注意保持充足睡眠,这样,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同时,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另外,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以及桃子、西瓜等水果水分含量较高,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
户外工作者临近中午作业应采取一些遮阳、湿毛巾降温等防护措施,着棉质吸汗透气类衣物,及时补充水分。工作的地方要通风,出现不适要尽快到大医院就诊,一定要备好防暑降温品。
慢性病病人如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要比常人中暑危险高很多,应当多注意补水,喝水量可以比平常多1至2倍,如果出汗多,身体里的钠会丢失,造成电解质紊乱,可以补充些糖盐水。
其他高危人群肥胖者、儿童、老人及孕产妇,耐热能力差,也易发生中暑。大汗淋漓后突然喝冰饮料、洗冷水澡的人,在身体出汗时毛孔处于扩张状态,此时突然喝冰饮料、洗冷水澡容易导致毛孔剧烈收缩,导致身体脏器的循环障碍,容易引发肠胃道应急性出血症状。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