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中暑和消化道疾病
梅雨持续了很久,阴暗潮湿的天气,红了梅子,霉了衣物,也晦暗了心情。现在,梅雨终于要走了,可它仿佛仍有些不舍,欲去还留,使天气阴晴不定,但知了已经吹响了伏天的号角,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即将到来。高温高热的天气,动一动便一身的汗,比梅雨天还要难熬。这个时候人们渴望来一阵台风,酣畅淋漓下一场雨,希望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只是,远风难解近暑,还是来听一听医生的防暑养生之道吧。嘉兴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冯俊说,夏季高温高热,容易中暑,要做好防暑工作,尽量减少在太阳直射下劳作;嘉兴市第二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吴君说,夏季人体的防御功能和胃肠道功能会相对减弱,最易诱发急性胃肠炎、痢疾、霍乱等消化道疾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
高温高热容易中暑
减少在太阳直射下劳作
冯俊说:暑天高热,室内温度超过32℃,或者高湿,通风不良,如果在室外劳作或者长期呆在比较拥挤的室内,人很容易中暑。他解释道:一般情况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平衡的,室温在15℃~25℃时,机体辐射散热占60%;超过25℃时,以蒸发散热为主。如果室温很高,通风又比较差,机体的散热功能会发生障碍,使体温调节功能也发生障碍甚至汗腺衰竭,导致中暑,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等的患者更易中暑。
中暑有轻重之分,轻的中暑有热水肿和热晕厥;重的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也叫日射病),这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中暑。冯俊说,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没有明确的界限。
冯俊指出,在高温的环境中,人体大量出汗,汗中有水分也有盐分,如果只喝水补充水分,没有及时补充盐分,相应的盐丧失比较多,因体内的盐缺少而导致肌肉痉挛,即热痉挛。世界杯比赛,如果在高温的环境中进行,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分,会导致低渗性脱水。
所谓热衰竭,即高温会导致外周血管扩张,使循环血容量不足,导致循环衰竭,出现低血压、头晕和心跳过速等症状。
热射病的症状为高热,甚至体温会达42℃以上,皮肤干燥、没有汗,神志障碍。冯俊强调,热射病中暑的死亡率很高,可达50%以上。死亡率和发热时间成正比,高温持续的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应力争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把体温降下来。他说:如果能及时把热射病患者的体温降到40℃以下,那么死亡率还是比较低的。因此,若有人中暑,首先将中暑的人转移到低温的环境中,如果是在室外,要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先用冰块、冷毛巾给患者的头颈部及大腿根部冷敷降温,并及时送到医院就医。
冯俊提醒:如果患者出现高温、神志不清、没有汗的症状,不能轻易诊断为热射病,首先要和一些常见病如脑膜炎、脑出血、痢疾等相鉴别,排除这些常见病之后才能诊断,考虑他是中暑。
烈日炎炎,如何预防中暑?冯俊建议,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在室外劳作的,尽量避免中午出去劳动,减少在太阳直射下劳作,及时补充水分,适当补充盐分;室内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要增加通风设备;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抵抗力比较弱,更易中暑,要格外注意,特别一些老年人,比较节约,不舍得开空调,应引起重视,高温到来时要开空调,不要因小失大。
夏季人体胃肠道功能有所欠缺
保持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
一年中最热时候就要到了,在高温的环境下,人不但容易中暑,还易诱发消化道疾病。
吴君说:季节变化的时候,人体的防御功能、胃肠道功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相对地,人体的防御功能和胃肠道功能都会有所欠缺。
吴君指出,夏季是急性胃肠炎、痢疾、霍乱最易发病的季节。因为夏天又热又湿,细菌、微生物繁殖的环境比较好,所以消化道疾病多发。所谓病从口入,夏季更要注意食品卫生,保持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以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作。
天气热的时候,大家喜欢吃冷饮消暑,吴君提醒,冷饮可吃,但不能过量,过量也会伤胃。他说:胃的正常温度和人的正常体温一样,也是37℃,大量吃冷饮会对胃造成直接物理性损伤;大量进食冷饮后还会冲淡胃液。胃液里有胃酸,胃酸具有帮助人体消化食物的作用,胃酸被冲淡后会影响人的消化功能;而且胃酸本身是人体的一道防御屏障,如果胃酸下降,再加上一些食品被污染,没有及时消毒,细菌更容易在人体内繁殖。
吴君补充道,夏季应尽量少吃一些对胃有刺激性的食物,可以吃一些高蛋白、细碎、易消化的食品,一些清凉苦寒、有解暑作用的食物如苦瓜、绿豆、扁豆、荞麦等等尤佳。
此外,夏天出汗多,人体体液丢失比较多,应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可适量多食用一些咸的食物。
专业指导嘉兴市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冯俊 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吴君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