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轴性遗忘症的治疗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06 02:58:17 浏览次数:1595

发布时间:2008-03-17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92人关注

生物体生长发育成熟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的功能,称为生殖。高等动物的生殖过程是通过两性生殖器官活动完成的。生殖的全过程都是在以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系统为主的神经内分泌的精细调节下完成的。

一、睾丸的生精功能

1.精子的生成过程 精子的生成是在睾丸的曲细精管上皮细胞内完成的。男性自青春期开始,睾丸内的曲细精管上皮细胞中的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便分阶段发育成精子。第一阶段,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第二阶段,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第三阶段,精子细胞精子。三个阶段历时二个半月。

精原细胞发育成精子的整个过程称为生精周期,期间历经多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每次分裂子代细胞都借助于胞质桥的结构相连接,使来源于同一个精母细胞的同族细胞连成一个群体,达到同步发育、同步成熟、同步释放的目的。

2.支持细胞的功能 支持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①对生精细胞起营养、支持和保护作用;②吞噬和消化精子生成过程中脱落管腔内的残余胞质和退化的生精细胞;③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雄激素结合蛋白ABP;④分泌少量液体以利于精子的运输;⑤构成血-睾屏障。血-睾屏障的主要作用:一是可选择性地通透某些物质,为生精细胞营造适宜的微环境;二是防止某些抗原物质进入血液循环,避免发生免疫反应。

3.影响精子生成的因素 ①年龄。从青春期到老年,睾丸都有生精能力,45岁之后,生精能力逐渐减弱;②温度。正常情况下,阴囊内的温度较腹腔内低2℃左右,是精子生成的最适温度环境;③其他因素,如疾病、接触放射性、有毒化学物质、吸烟、酗酒等导致精子活力降低、畸形率增加,少精或无精。

新生成的精子借助于小管外肌样细胞的收缩和管腔液的流动被运送到附睾,并在此发育成熟获得运动能力。精子与附睾、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分泌的分泌液混合形成精液,并于性高潮时排出体外。正常成年男性每次射出3~6ml精液,每毫升精液中约含0.2~4亿个精子,低于0.2亿个精子,则不易使卵子受精。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睾丸的内分泌功能是由睾丸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完成的,前者分泌雄激素,后者分泌抑制素。

(一)雄激素 雄激素由睾丸的间质细胞合成,包括睾酮、双氢睾酮、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雄酮等五种激素,主要为睾酮。

睾酮的生物学作用有:(1)在胚胎时期,雄激素作用于中肾小管及中肾管,使其发育为男性的外生殖器;(2)促进并维持男性附性器官及副性征的发育;(3)促进精子的生成,维持精子生成所需要的微环境;(4)维持正常男性性欲和调节性行为;(5)促进蛋白质合成,特别是肌肉、骨和生殖器官蛋白质的合成;(6)刺激红细胞生长;(7)有类似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可使体内水、钠潴留;(8)雄激素可增强女子性欲,维持性快感。

(二)抑制素 是由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腺垂体卵泡刺激素的分泌。另外,在性腺中还存在与抑制素结构近似而功能相反的物质,称为激活素,其作用与抑制素相反,可刺激FSH的分泌。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睾丸的生精和内分泌功能有赖于下丘脑-腺垂体-睾丸轴系统、睾酮和抑制素的反馈调节以及睾丸局部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对睾丸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通过分泌GnRH,调控腺垂体LH和FSH的分泌,进而影响睾丸发育与功能。GnRH与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结合,促进腺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FSH作用于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LH作用于间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睾酮。生精过程受FSH和睾酮的双重调节,FSH对生精起始动作用,睾酮则有维持生精的效应。所以,促性腺激素可直接或间接调节睾丸的生精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二)睾丸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反馈调节 睾酮对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具有选择性负反馈抑制作用。当睾酮达到一定浓度后,抑制GnRH和LH的分泌,使血中的睾酮含量维持相对恒定。

抑制素对FSH分泌的调节 抑制素可选择性抑制腺垂体合成和分泌FSH,而FSH促进抑制素分泌,二者之间形成了闭合的反馈回路,从而调节FSH的分泌过程。

(三)睾丸内的局部调节 睾丸局部尤其在支持细胞与生精细胞、间质细胞与支持细胞、支持细胞与管周细胞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局部反馈调节关系。在间质细胞上,还发现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以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可能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参与睾丸功能的局部调节。

四、卵巢的功能

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卵巢激素。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卵泡中的卵原细胞要经过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三个阶段最终才能发育成为成熟卵子。

胚胎时期,胎儿卵巢内逐渐出现原始卵泡,数量可达600~700万个。自青春期起,原始卵泡开始生长发育,形成初级卵泡。初级卵泡逐渐发育成次级卵泡。次级卵泡继续发育,出现卵泡腔(生长卵泡)。同时,卵泡基底膜外的间质细胞分化并增生形成了内膜、外膜细胞层。处于生长卵泡阶段的卵泡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细胞膜上相继生成多种激素的受体,这是卵泡继续发育、生长必须的改变;二是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逐渐成熟并具备了内分泌功能。原始卵泡发育成为成熟卵泡的各阶段都伴随着卵泡闭锁,最后只能生成400~500个成熟卵子。

(二)排卵与黄体形成 成熟卵泡破裂时,卵细胞、透明带与放射冠随同卵泡液冲出卵泡,称为排卵。排卵的产生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以及卵巢内局部调控因素共同作用完成的。在排卵前,E分泌达高峰形成的E峰,通过中枢性正反馈效应使GnRH分泌增加,刺激LH释放,排卵前10~12小时形成LH峰。LH峰抵消OMI的抑制作用,促使卵母细胞恢复成熟,并可刺激孕酮生成。在孕酮的作用下,卵泡壁溶解酶活性增强,导致卵泡壁溶化和松解;可使卵泡分泌前列腺素,促使卵泡壁的肌样细胞收缩,导致卵泡壁破裂排卵。排卵后,残余的卵泡壁内陷,逐渐形成月经黄体。排卵后的7~8天,黄体发育到达顶峰,若排出的卵未受精,在排卵后第10天开始退化,形成白体;若排出的卵受精,则黄体继续生长,形成妊娠黄体,一直持续到妊娠后3~4个月,之后便自动退化为白体。

五、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卵巢合成的类固醇激素有: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雌激素包括雌二醇(E2)、雌酮和雌三醇三种。E2是发挥主要生理作用的雌激素。卵巢分泌的孕激素包括孕酮、20-羟孕酮与17-羟孕酮。其中,发挥主要生理作用的是孕酮。

(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排卵前,雌激素的合成是由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双重细胞学说)共同完成的。内膜细胞提供合成雌激素的前体物质睾酮和雄烯二酮,二者扩散入颗粒细胞,在芳香化酶的催化下,将睾酮和雄烯二酮分别转化为E2和雌酮。排卵后,颗粒细胞和内膜细胞使其转变为黄体细胞,并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

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入血后均以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游离型激素是发挥生物学作用的部分。两类激素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于肝脏组织中不断降解,降解产物再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随尿液排出体外。部分由胆汁排出。

(二)雌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雌激素与FSH协同促进卵泡的发育,增加卵泡上的LH受体,排卵前的雌激素峰可诱导LH高峰的出现,参与排卵;(2)使子宫内膜呈现增殖改变,子宫颈分泌大量清亮和稀薄的粘液,有利于精子的穿透;(3)促进输卵管运动,有利于卵子和精子的运行;(4)刺激阴道上皮的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糖原分解产物可使阴道分泌物呈酸性,抑制致病菌的繁殖,维持阴道的自净作用;(5)刺激乳腺导管和结缔组织增生,促进乳腺发育,激发与维持女性性征;(6)促进水钠储留,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7)增强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反应,增加子宫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8)降低血浆胆固醇,增加-脂蛋白和减少-脂蛋白含量,(9)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动,加速骨的生长,促进钙和磷沉积于骨,同时促进骨骺的愈合;(10)中枢神经,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分化、存活与再生,促进神经胶质细胞发育及突触的形成,促进ACh、DA、5-HT等神经递质的合成。另外,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基础体温的降低。还影响下丘脑血管运动中枢的紧张性。

(三)孕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孕激素的作用是建立在雌激素作用的基础上的,主要有:(1)使子宫内膜呈现分泌期改变,宫颈分泌粘稠的液体,以阻止精子的通过;(2)使子宫平滑肌兴奋性降低,对催产素的敏感性降低,减慢卵子的运行,以利于受精卵的着床及安胎;(3)抑制母体免疫反应,防止胎儿被排斥;(4)促进乳腺腺泡与导管的发育和成熟,为泌乳准备条件;(5)抑制LH的分泌高峰,使排卵不能发生;(6)使血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松弛,张力降低;(7)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3~0.6℃左右,并在黄体期一直保持在此水平上。

六、卵巢周期性活动及其调节

(一)月经周期 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流血现象,称为月经。月经开始于青春期(13~15岁),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即约1个月出现一次月经,称为月经周期。健康成年女性月经周期一般变动在20~40天,平均为28天。每次月经持续3~5天,经血量每次为50~100ml。女性50岁左右,卵巢功能退化,月经周期停止,进入绝经期。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