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蛊的症状起因
发布时间:2011-07-26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71人关注
中医对腹部膨胀如鼓的病症统称为鼓胀。腹胀以气为主,中空无物者。称为鼓胀;腹大中实有物,非水即血者,则称为蛊胀。张景岳说:单腹胀者。名曰鼓胀,以外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单腹胀也。由于引起腹胀的原因很多,故又有气鼓、血鼓、水鼓、虫鼓之分。肝硬化腹水则与水鼓相似。
水鼓的治疗属于临床难治病证之一。其特点是腹水消而复起,或消而不去,或水去血出,单纯攻补均所不可,故医者大多主张攻补结合。
历代学者对于攻补的运用,有着不同见解,有的学者推崇攻法,对于补法则具戒心。如晋唐以前,治疗这种症状的方剂多为攻利之方。金元时期张子和的浚川散,禹功丸等方。
曾盛行一时;以后,不少医家发现峻泄法有导致脾元衰败的危害,则转而主张健脾利湿,从而倾向用补。如朱丹溪认为单腹胀乃脾虚之甚,治用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茯苓、苍术之类。《格致余论》谓: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戒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去死不远。明、清时代不少学者如李梃、怀抱奇等,对攻、补法均有评论,对本病己不偏于纯补纯攻,在病机上提出了水裹、气结、血凝等理论。
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主张按辨证论治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对不同的病例采用不同的方法。其中议补或用攻的关健在于患者之是否正气强,有胃气,脉与证是否相得?一般来讲,全身情况好,不合并黄疸,舌质淡脉沉细柔和,腹虽胀,但基本呈凹形者宜以补为主,佐以攻法,而四肢肌肉削脱,腹胀如鼓,形如蜘蛛,谓之蜘蛛蛊者,脉弦大滑疾者,舌红绛者,腹胀呈宝塔状,抚之坚硬绷紧者予后差,补之不可,攻之又伤,十分棘手。则可采用早攻晚补,或攻两日,补一日等法。补剂可以当归,鳖甲、青皮、丹参、桃仁、黄芪之类益气活血软坚为主;攻剂可以大戟、甘遂、芫花、商陆、千金子、牵牛子等单用或几味伍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