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大字时代为什么近视眼少
近日年检评优看了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发现一个共同点:孩子们的笔杆太细,字画也小,有的甚至还要求识字和写字同步。
今天学生近视眼多,人们习惯于归罪于电脑电视,其实这与笔杆细、字画小并急于要求识字和写字同步也有一定关系。年幼的孩子手部小肌肉群尚未发育完全,握太细的笔杆是很容易吃力的,特别是在字画小的时候。因为硬笔字较小,笔杆又细,写字的时候为了看到字迹,许多孩子就离纸面很近或者偏侧着头来看。时间一久,手就酸了,头也歪了,眼睛就容易近视了。
过去读书人点油灯看书近视眼反而不多,也许与他们在童年时期用毛笔练习大字养成的习惯直接有关。一是毛笔相对今天的硬笔较为粗大,有利于孩子握笔;二是毛笔字比较大,通常就叫“写大字”,而且写好大字讲究姿势正确,过于贴近纸面就写不好大字。
在传统私塾里,识字和写字是分途的。识字,就是阅读“三百千千”,即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但只要求认识其中的字,并不立即要求写;而写字则分为描红和写字两个阶段,最初的时候就是用毛笔描红,而且所描的字不一定就是“三百千千”里的字,描红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锻练促进手部小肌肉群的发育成熟。练熟了描红才开始正式写字。而且,描红是先描大字再描小字;写字也是先写大字再写小字。这也是汉字书法的经验之谈。
之所以古代蒙学只要求识字和描红,而且强调字体要由大到小,就是因为汉字是象形字,孩子对图形认知能力很强可以要求识字,但写字不仅涉及小肌肉发育问题,还涉及小肌肉和思维的同步问题。这是由汉字的象形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共同决定的。可见,传统私塾“背诵为主、集中识字、大小练字”的学习方式是卓有成效的。据王丽研究,《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共有2720字,集中在一年学完。而大陆现制小学学完同量字数则需要6年。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台湾地区仍坚持要求小学生“写大字”,连日本一些小学也恢复了“写大字”的传统。另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专门生产孩子系列用笔,越是低段的笔杆越粗。比较之下,我们不仅离传统越来越远,而且离科学也越来越远。用粗笔、写大字、识字与写字分途的价值意义竟然已经被完全漠视。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笔杆细,字画小,而且要求识字和写字同步,不仅把优秀的教育传统丢失了,而且也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仅字没有以前的人写得好,而且近视眼也多了,反而从人的教育退化到了非人的教育。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