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删减版三字经是教育洁癖

发布日期:2014-11-02 19:37:26 浏览次数:1595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据大河网报道:“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的一纸禁令引发争议,一时众说纷纭。有关专家表示,当前轰轰烈烈的中小学生“读经热”有盲目跟风和利益驱动的弊端,应该加以规范和引导。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断章取义,营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新华网2011-1-5)

为了让“年少无知”的学生免受传统文化糟粕的贻害,山东省教育厅这一“刑上经典”的壮举可谓用心良苦,爱生之切“令人动容”。除了山东对《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的有心“防备”,湖北省教育厅更是开出了在中小学教材中删除“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的硬性规定。种种迹象仿佛表明,一场在“鲁迅大撤退”之后的“肢解经典”运动又开始打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重要内涵。但,动辄把祖先经典肆意删除、肢解,相关教育部门却似乎患上了被迫害狂想症,多年来潜伏在国人心中的教育洁癖似乎又一夜间风起云涌。正是这种近似抽疯的教育洁癖的发力,鲁迅大撤退了,红楼梦删减了,西游记浓缩了……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经过我们苦心孤诣的“删减”、“重塑”,如今的孩子还能读到多少所谓的经典之作?经典之于孩子,还有多少“经典”的意味?

更令人悲哀的是,如是教育洁癖的泛滥,并不仅仅是表现在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中,而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前不久,因为一部《让子弹飞》,央视主持人郭志坚大呼“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他折磨得只能提前离席,并声称这样的电影抛弃了社会责任,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而笔者在大学的电影赏析课上,同样体会了这样的“处心积虑”:当电影中即将出现郭主播思想中的“很黄很暴力”的场景时,任课老师就以“下面的镜头不适合我们观看”的理由,立马进行了快进。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实在太多。整个社会似乎已经为“祖国的大小花朵”建立起一面无所不在的墙,以免受“不和谐”之害。

于是乎,教育洁癖下,我们看到这样的荒诞的一面:一面是教育者对传统经典的大力推崇,一面却是他们时时带着防备之心,对经典的自我重塑,教育者叶公好龙的心态可见一斑。有选择性的阅读指导固然可取,但过分的强调“净化教材”甚至不惜“推倒重来”,无疑是矫枉过正。试问,经过凭借“现实之需”锻造的经典,还有几分文化的整体性可言?

不能否定,由于时空和理解差异,传统经典文化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与现时价值观相悖之处。但,作为教育者不是以积极引导和深层次解读的态度加以传递,而是“一不做二不休”,妄图“一劳永逸”的删减,无疑已经走到了教化理念的背面。回到教育的本义,为孩子们呈现出一幅真实的经典场景或许才是为人师者最根本的职业基点。因为,借用学者张鸣的话,“这样的删节,才是一种对孩子更大的戕害——从小就让他们体会到一种精神的强制”。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