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教育洁癖还是去其糟粕

发布日期:2014-10-08 03:06:56 浏览次数:1595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山东商报》12月30日)

对于山东省教育厅要求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是绝对赞同的,但要生产“删减版”的文化典籍,我则是举双手反对。必须承认,传统文化典籍中的确存在一些过时的思想,如《三字经》宣扬的“三纲者,君臣义”,《弟子规》中要求的“号泣随、挞无怨”。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按此逻辑来讲,传给学生清净的意识不如传授学生鉴别的知识,前者往往治标不治本,而后者则是一劳永逸的。刻意去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其实并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戕害。

遗憾的是,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洁癖”真的很多:《水浒传》很暴力;《三国演义》尽是奸猾狡诈;《红楼梦》很黄;《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每一本经典,都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看出不少问题,而这些,在他们的意识中,是不能向学生灌输的,继而要求教材“做艰难的决定”。

只能说,这些人很愚很弱智。正如鲁迅先生评世人对《红楼梦》的看法一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的确,一本书给人传输的价值,不能以个人的见解为见解,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信仰、价值观不同,注定了他们对同样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区别。

更何况,作为教育,其实需要的并不是一个“纯净”的人,而是一个健全的人,我们睁开眼,翻开报纸,收看电视,总能看到人间的美丽与丑陋同时存在,而如何鉴别,正面地去应对,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而这,也是教育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教育者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如果对《三字经》《弟子规》还有疑惑,不妨看看著名学者钱文忠在《百家讲坛》上的解读,在导向性上做得不错,可以作为教育孩童的生动教材。至于“肢解”这样的“造假”,则未免有些不厚道了。□龙敏飞

近年来,《三字经》《弟子规》大行其道,被不少人奉为圭臬,不少学校更是向学生卖力兜售、倾力灌输。平心而论,《三字经》《弟子规》有其价值所在,以《三字经》为例,《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是著名的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古人评价道:“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知天下事,是必要的;通圣人礼,则是值得商榷的。换言之,所谓的通圣人礼,恰恰是《三字经》的糟粕所在。

比如,《三字经》鼓吹三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宣扬十义———“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三纲五常是专制时代的统治之本,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秩序的说辞,是给民众施加的道德枷锁和伦理圈套,“当师叙,勿违背”的潜台词就是,民众要当顺民,要逆来顺受,要严格遵循封建礼道,不能忤逆。今天,我们正在着力打造现代社会,我们的学校正在推行公民教育,思想家卢梭说,公民关注个人自由,臣民关注整体和谐。一个现代人要葆有公民意识,就必须祛除臣民意识。就此而言,《三字经》中的若干糟粕确实应该被摈弃。

《三字经》《弟子规》走红的背后,实际上弥漫的是国学虚热,正如学者钱文忠所称,当下的“国学”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可疑篮子,仿佛可以装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任何部分。随着“国学热”的高涨和普及,“国学”一方面展示出无所不包的气势,另一方面,却又在同时呈现出明显地朝向儒学程朱理学一系的窄化倾向。诚然,仅仅把儒学理解为国学是可怕的,但是,不分妍媸地宣扬儒学,鼓吹其中的糟粕文化,驯服孩子做臣民,更是可怕的。

基于此,笔者赞成孩子远离《三字经》《弟子规》,即便让孩子读,也要有所甄别。□王石川

这些年来我们好像只做过两件事,一个是神化,一个是矮化。先是稀里糊涂把某人某个东西神化起来,然后又千方百计地把它矮化下去。神化中,我们迷失了自我,而只剩下了盲目的拥戴。如此,轻则山河伤,重则荷包缩。而在矮化中,我们失却了精神支柱,动摇了基本信仰,一定意义上加剧了转型社会的波动。

或许是我不识时务,但如果可以重来,我倒希望有一个诵读《三字经》的童年。不为其他,只为给自己一份底蕴,而不至于像今天,这么轻浮这么沉不住气这么缺乏经典的萌发。

诚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三字经》中有着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但如同那些合时宜的未必会被我们完全消化一样,那些不合时宜的也未必会被我们全盘吸收。想《三字经》中的典故,影响无数代人,可那样的典故也只存在《三字经》中,现实生活中我们又能见到多少?这说明,人是有自检功能的,是能够在诵读《三字经》中自觉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的。而这意味着,我们完全不必把《三字经》当做洪水猛兽,故意去矮化甚至污化它。

从神化进入矮化,看似一种理念的回归,是一种经典喧嚣的返璞归真。其实神化、矮化一样,都怀有不可告人之目的,都体现出一种浮躁,一种急利,一股浓浓的政绩味。由是而言,面对《三字经》神化不可,矮化也不必。□毛建国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