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性艾滋真相待破 患者拒絕恐艾症說法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繁體 簡體 首頁粵臺交流涉臺活動交流資訊地市快報臺商在粵專題集錦印象廣東客家情緣媽祖文化民俗民風三山王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山學說走進南粵人文景觀旅遊線路廣東特產購物熱點粵食越好味酒店推薦交通指引台島傳真臺海要聞臺海瞭望特色美食台灣旅遊線路台灣風光服務大廳就讀就學政策法規表格下載廣東專題地市推薦友和公司交流促進會
當前位置:首頁 > 廣東要聞 > 媒體頭條
“陰性艾滋”真相待破 患者拒絕恐艾症說法
2011-04-11 08:37:42華夏經緯網
恐艾心理讓不少人生活在陰影之中 侯恕望 攝(資料圖片)
陰滋病
頭暈、淋巴腫大、全身乏力……這些奇怪的症狀在身體集中爆發,是恐艾心理在作祟,還是真有神秘病毒?
一次高危後現神秘病症
網名為“廣東楊誠”的26歲小夥告訴羊城晚報記者,2010年7月9日,一次高危性行為後,第三天感到身體不適,開始只是感冒、厭食,後來慢慢表現出全身乏力、舌苔白、嗜睡、頭暈、腹瀉、關節響、關節痛等症狀。
滿腹疑慮的“廣東楊誠”上網搜索資料,核對自己的症狀,擔心自己因不潔性行為而感染了HIV病毒。等過了6周的窗口期,他去正規大醫院做了HIV檢測,但結果顯示陰性。“廣東楊誠”還不放心,隨後又做了兩次檢測,結果仍是陰性。
確認自己不是艾滋病的“廣東楊誠”心情並不輕鬆,自從患上這種說不清的“怪病”,他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爬兩層樓就上氣不接下氣,腹瀉嚴重的時候一天七八次,腦袋陣痛欲裂,根本無法正常工作。”除此之外,更讓“廣東楊誠”害怕的是,跟自己走得近的幾個同事中,有兩個同事出現了嚴重的關節響,不明原因幹咳,另外一位同事嗜睡、在上班途中暈倒。
無獨有偶,2010年3月,同樣是在一次高危性行為後,39歲的吉林男子孫力(網名)也出現了盜汗、頭暈、舌頭白、淋巴腫大、皮疹頻繁發作等奇怪症狀。起初孫力並不在意,但一個月後,家人也“中招”了。孫力這才急忙帶著家人遍訪京城知名醫院,醫生建議做HIV檢測,但一年內4次檢測結果都是陰性,“我懷疑自己是不是感染了其他病毒”。
“我這個‘怪病’到底是啥病,會不會傳染?”短時間發生的這一切,“廣東楊誠”和孫力都無從解釋,他們通過網路發現,網上原來有不少“同病相憐”之人,大家通過交流,呼籲社會和政府重視這種“怪病”。
患者拒戴“恐艾症”大帽
患者網友“廣東楊誠”之前曾上網海量搜索資料,他查到了一種名為“布魯氏菌病”的症狀與自己極為相似,但2010年9月,經過兩周細菌培養,患“布魯氏菌病”的可能被排除了。
雖然如此,但“廣東楊誠”拒絕被扣上“陰滋病”或是“恐艾症”的帽子。他堅信自己是不明病原體感染者,“陰滋病是香港媒體的說法,之前我們國內的病友都稱這種病為‘陰性感染病’,是感染了未知病毒導致的。在我聯繫過的病友中,絕大多數非常理性,HIV檢測後,知道自己患的不是艾滋病,哪兒來的恐艾症?我們是不明病原體感染者。”
而對於心理因素引發身體症狀的說法,孫力表示無法接受:“我是先有身體的病症,才開始求醫問藥的,說我是精神因素導致的症狀我不認可,不是先害怕才得此病的,而有些患者的家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也確實出現相同症狀,這該怎麼解釋呢?”
此外,有不少患者也質疑專家提出的“心理原因”:“為什麼單純的一種心理恐懼,會在生理上出現相應的艾滋病症狀?”有不少網友笑稱:“難道意念這玩意兒真的顯靈?”
希望專業部門更“給力”
患者與衛生部、專家們之間的“交鋒”此起彼伏。4月6日,衛生部發佈消息稱“沒有證據證明該人群患有某種傳染性疾病”,當天19時54分,“廣東楊誠”在其個人微博“不明傳染病患者楊誠”中寫道:“社會各界,各級官員,為了徹底讓老百姓相信這個病不傳染,我們廣大病友熱烈邀請衛生部、各級疾控官員和廣大病患共餐。如果衛生部和疾控官員敢於接受此邀請赴約,將是歷史上衛生部最成功的一次公關活動,徹底贏得民心!”
“廣東楊誠”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並非有意出來當“刺頭”,只是衛生部的結果讓他無法接受,因為身邊的確有不少“病友”是二次感染才得了這種“怪病”,“如果只是通過高危性行為感染的,還能說是自作自受,可是那些老人、小孩是無辜的”。
“廣東楊誠”稱,他認識一個只有15歲大的女“病友”,小女孩患病後出現了關節響的症狀,醫院檢測結果為關節進行性蛻變,“這讓家人百思不得其解,小孩發育還不完全,怎麼就開始蛻變了?”
“很多醫學上的問題,我們想不通也弄不懂,但是至少要讓我們看到專業部門有用心在解決問題。而且這關乎公共衛生安全,政府有義務和職責去做好它。”“廣東楊誠”仍充滿希望地說,“雖然對調查結果很失望,但我還是相信總有一天能得到真相,也會盡力去配合調查工作。”
兩次調查結果都呈陰性
這些人到底得了什麼病,這個病之前有沒有被人類發現,目前到底是什麼狀況?4月6日,國家衛生部在其官方網站作出通報,公佈了對自疑“陰性艾滋病”人員的兩次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自2009年6月以來,陸續有群眾向衛生部反映,聲稱自己出現了類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狀,並認為自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同年7月,中國疾控中心啟動了相關調查工作,但因群眾基本上通過“匿名”反映的原因,人群基本情況不甚清楚。
2010年1月,中國疾控中心招募了59名“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的自願者,進行了第一次調查。資料顯示,59人中有54名男性,分別來自22個省(市),平均年齡為34歲。調查結果表明,自願者們的艾滋病抗體檢測均為陰性,並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體感染的證據。緊接著,中國疾控中心又將採集的血液標本,送到美國相關實驗室進行病原學檢測。美方反饋的結果與中國疾控中心一致。
今年2、3月份,衛生部又在京、滬、蘇、浙、湘、粵這6省(市)開展了系統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分佈于不同的市、縣,沒有呈現聚集性,也沒有發現調查對象之間存在共同的體徵和互相傳染的情況;調查對象和密切接觸者沒有共同的特異性感染症狀和體徵,未發現傳染病傳播的因果關係。”而在實驗室檢查的結果也表明,調查對象無感染性疾病的特徵性變化、CD4細胞基本正常、無器質性病變。
【觀點】PK
衛生部檢測有局限性?衛生部 患者網友
綜合兩次調查結果,衛生部專家認為,目前可排除該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沒有證據表明該人群所述疾病具有傳染性和聚集性,沒有臨床、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證據支援該人群患有某種傳染性疾病。
對此結果,網友“廣東楊誠”提出質疑:“衛生部只按照自己的檢測指標來給我們檢測,患者反映的頭部出現陣痛、關節響等他們為何不檢測?”孫力也認為衛生部“先入為主”,只為他們檢測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怪病”元兇是心理原因?
北京專家 杭州專家 廣州專家
北京專家:
李太生是北京協和醫院艾滋病診療中心主任兼衛生部艾滋病臨床專家組組長,他接觸了100多名“自述病人”,並對約40位進行了調查。
“心理暗示對身體的影響很大,就拿普通人來說,有時候心裏覺得不舒服,身體就會感到特別累。一些人長期擔心自己得了艾滋病,心情抑鬱,覺也睡不著,飯也不吃了,身體怎麼可能好?”李太生認為,這些人並非感染了未知病毒,他們主要還是心理原因導致的症狀。
杭州專家:
“這些所謂的類似艾滋病的症狀,並不是由恐艾者的心理負擔所引發的生理變化,而是這些人將注意力無限集中在自己身上,仔細尋找出艾滋病的各種症狀後,然後將自己對號入座,認為自己身上的任何一點症狀,都是艾滋病的表現。最後陷入一個越找越害怕的惡性迴圈當中。”杭州市七醫院心理專家夏泳說。
廣州專家:
廣州市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唐小平認為,不排除兩種可能:這些人在高風險性行為後患上艾滋病恐懼症、或感染其他病毒。
■恐艾症
艾滋病恐懼症(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綜合恐懼症)俗稱恐艾症,是一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並伴隨焦慮、抑鬱、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症狀和行為異常的心理障礙。
不少患者認為自己的身體不適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反復撥打熱線電話諮詢,或者反復去做艾滋病抗體檢測,對陰性結果又持懷疑態度,總認為檢測不準確或者現有試劑檢測不出來自己的病毒等。
記者 張小磊 實習生 林丹瑩
來源:羊城晚報
【 發表感言 】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廣東農村留守兒童上百萬 成績多數在中等以下·廣州小型汽車號牌號碼公開競價 最高達38萬·廣東鬱南農民妙語給縣長“講課”:窮則變不夠好·醫生穿20斤重鉛衣在X光射線輻射下手術·殯儀館澄清高價殯葬內情:黑仲介太平間有耳目·廣東惠來綁匪勒索4000元 與警察鬧市槍戰被擊斃 廣東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 網路資訊中心電話:020 83275102 郵箱:gdytsc@163.com 華夏經緯網路資訊中心版權所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