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恐艾症到底是不是病
在医生们眼中,这群人明明没有病,偏说自己有病,出入多个科室,一次次做着各种检查,尽管检查结果并无异样,但仍不惜花费到不同医院进行同样检查,只为了证明自己有病。此前,中国疾控和卫生部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是精神因素导致阴性艾滋病(恐艾症)。
但是,经过第三军医大军事预防医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和西南医院呼吸内科等单位的联合调查,确定这个群体并非无病找病或无病呻吟,不是被盖棺定论的精神病。通过对逾200名患者检测,初步疑似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高危性行为是其主要因素。
恐艾症是精神病吗?
此调查对象包括174例网络患者和52例现场观察。一方面,该群体有明显的共同症状,如舌苔白厚、皮肤干燥、关节弹响、淋巴结区域反复肿胀感等,同时,就医学检测结果来说也证明多数人身体机能确实有问题,被调查人群中,包括CD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偏低、伽马干扰素抗体阳性、PPD(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者等都占有一定比例。
同时,就患者的分布特点来说,其年龄跨度大,以中、青年男性为主,且涉及不同职业,既有在职工作人员,也有高校学生,这明显与我国心理障碍人群特征不符,后者主要以女性、老年人群为主,且病因多为社会压力所致。
心理问题肯定存在,但另一方面,这种疾病本身也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加重焦虑感。调查组负责人表示,如果仅用心理因素来解释,显然还不够客观。他介绍,此次调查涉及的患者大多数存在高危性行为,因为身体不适而怀疑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进而反复开展临床就诊和检测,整个过程中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再加上此类患者的急性期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类似,稳定期主诉症状与常规临床检测结果相背离,因此临床医生容易将此现象推论为心理影响所致。
恐艾症到底是什么病?
调查组负责人表示,经过分析,目前在世界范围,与类艾滋病综合征患者相似的疾病有两种,对比此次调查人群的各种特征后,排除了其中一种的可能,将元凶初步锁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通过大量呼吸道吸入、破损皮肤接触、细菌移生并同时伴人体免疫力低下等原因而感染、发病的细菌。
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患者的病程和症状可以分为急性期和稳定期,在急性期,多出现低热、腹痛、淋巴结节、皮肤结节等症状;而在稳定期,则会出现舌苔白厚、慢性咽喉炎、骨痛、关节弹响、排气等。这与感染了非结核分枝杆菌者的常见症状相似度较高。
另一方面,感染该菌者易常见的结节化病变、淋巴管阻塞、疼痛及神经症状、发疹性脓疱病、腹泻等都与调查患者不谋而合。在对比的14项指征中,被调查者有5项与该菌感染者存在共同的分布特点,其中,75%的调查者PPD呈强阳性,这正是存在分枝杆菌感染可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由于该菌种的高抵抗力和耐药性,症状易于慢性化和反复,这绝不是巧合,但因并非与非结核杆菌的指标完全匹配,调查组认为,初步确定患者是感染了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接近的细菌或菌群。但调查组坦言,鉴于病例数量较少、相关检测技术有限、患者多为自述症状等局限,这一结论有待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予以分析。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