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 手術病人背後的隱形危機
剛做過股骨頭置換手術的劉大爺怎麼也不會想到,在看似圓滿的手術之後,一場更大的危機正在等待著他:手術後三天,劉大爺在醫院突發重度呼吸困難、胸痛,進而休克甚至一度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幸虧專家及時趕到,採取多種搶救手段,才把他從死亡線上搶救了回來。
劉大爺所遭遇的,是一種名叫肺栓塞的術後並發癥,這是一種危險性極高、極易導致猝死的危重症,這種並發癥與創傷後的靜脈血栓和栓子脫落等因素密切相關,在骨折病人中發生率較高。據國際組織的數據顯示,導致患者在醫院死亡的所有原因中,肺栓塞佔據了10%的比例。
事實上,肺栓塞在臨床上並不罕見,卻很容易被患者所忽視,因為預防、發現不及時,不少患者都是在“身處險境”後才接受治療,往往需要承擔極大的風險和壓力,甚至需要經歷“生死考驗”。那麼,如何正確認識、防範、治療肺栓塞,把自身的健康風險降至最低?就此問題,記者于近期走訪了相關的專家,為廣大市民答疑解惑。
從專業的角度來講,肺栓塞是指肺動脈及其分支由栓子阻塞,使其相應供血肺組織血流中斷,肺組織發生壞死的病理改變。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ICU主任張川告訴記者,嚴重的肺栓塞可在短時間內引起呼吸困難、休克、甚至心跳驟停,病人往往來不及搶救而死亡。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肺栓塞一旦發生,在未接受治療的情況下死亡率可高達40%。此外,這種病很容易被忽視甚至誤、漏診,直到病人死亡後屍檢時才會被發現。
“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也經常發生,臨床上也並不罕見。”張川告訴記者,她就曾親自參與對劉大爺的搶救,當時劉大爺完成手術才三天,一直沒有下過床,誰知突然出現了胸痛、休克,甚至一度暫停了呼吸與心跳。由於老人所在的醫院不具備搶救能力,於是張川帶領醫護人員前往支援,“從檢查結果上看,老人是典型的肺栓塞,我們對其進行心肺復蘇後,立即送進ICU進行搶救。”張川回憶説,當時還好專家來得及時,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即便這樣,老人還是在ICU呆了兩周。
骨折病人、尤其是老年骨折病人,是肺栓塞的好發人群。張川告訴記者,其主要原因是骨折病人往往肢體活動不便,易導致血液停滯,再加上一些老人還有其他疾病,很容易形成血栓,同時,骨折往往還伴有血管損傷和出血,使血管內壁變得不光滑,也容易形成血栓。此外,骨折還增加了脂肪進入血液的機會,容易形成脂肪栓。無論是血栓還是脂肪栓,都可能堵塞肺動脈及其分支,形成肺栓塞,“當然,除了骨折病人之外,一些剛接受外科手術,需要長時間臥床,四肢行動不便的病人,也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
張川説,現在只要具備條件的醫院,都比較重視對肺栓塞的篩查和預防,對於長時間不能活動,易産生血栓的病人,都會採取服用藥物加器械治療的方式,防止肺栓塞的發生,“但對於一些長時間在家養傷養病的人來説,如果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不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一旦發生肺栓塞,就導致很大的危險。”
從2008年開始,張川承擔起了對間歇充氣加壓治療對ICU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的科研項目,直到去年,這項研究正式通過了省級衛生部門的課題鑒定。她説,對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從側面來講也是對肺栓塞的預防,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患者,都應該加強這方面的防範意識。
“骨折或手術病人,四肢活動不便,長時間肢體制動……這些都是導致肺栓塞的高危因素。”張川説,通常情況下,四肢制動如果到達4至6個小時,就容易形成深靜脈血栓,這種情況下應當採取藥物或者器械方法進行預防。她認為,如果條件允許,無論在醫院還是家裏,患者都應該儘早開始肢體活動和功能鍛鍊,如果實在行動不便的,可以下肢穿彈力襪,或採取輔助氣壓泵治療,總之要防止栓子的産生,防止栓子進入肺動脈。
“當然,肺栓塞在前期也有一些臨床表現,比如下肢一側出現腫脹等,這時候就要提高警惕,及時檢查就診。”張川説,如果出現胸痛、呼吸困難、咯血等狀況,就必須馬上治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最重要的是大家一定要繃緊這根弦,做到有備無患,這才是對自身的健康負責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