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支气管囊肿17例误诊分析
1995年7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先天性支气管囊肿40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7例术前误诊,误诊率42.5%。现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误诊的对策。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9~71岁,平均4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天~10年,病史5年以上者占17.6%(3/17)。
1.2 临床表现 本组13例有反复咳嗽、咳痰症状,其中反复肺部感染伴发热4例,咳血痰、脓痰各3例,胸闷、气促2例;1例因外伤致股骨骨折术前常规检查发现;3例无任何症状,常规体检发现。
1.3 医技检查 17例均行胸部X线及CT检查,发现支气管囊肿位于肺内13例,纵隔内3例(心包腔内、奇食窝、前纵隔各1例),左肾上腺区1例。囊肿大小不等,最大直径10cm,平均3cm。12例无典型囊肿形态,表现为分叶状实性占位性病变7例,椭圆形及圆形占位性病变各1例,单纯胸腔积液2例,单纯心包积液1例;有典型囊肿表现5例,其中含液囊肿、含气液平面囊肿各2例,含气囊肿1例。11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例观察到相应支气管口有脓性分泌物,1例相应支气管壁随呼吸运动向腔内膨出。
1.4 并存疾病 本组14例有1种或1种以上并存疾病,其中肺部感染7例,支气管扩张4例,肺隔离症2例,肺结核、肺大疱、肺曲菌病、哮喘、颌下腺癌及胸部外伤各1例。
1.5 误诊情况 因肿块边缘分叶误诊为肺炎性假瘤3例;部分病例有毛刺征,且临床表现为血痰,肿块逐渐增大误诊为肺癌3例;因长期发热,X线胸片表现为胸腔积液,且胸腔穿刺抽出脓性胸液而误诊为脓胸2例;肺内含气液平面囊肿,且有肺部感染、发热及咳脓痰表现而误诊为肺脓肿2例;颌下腺癌术后出现胸闷、气促,X线胸片提示心包积液而误诊为心包转移1例;椭圆形占位病变合并囊壁骨化,X线胸片表现为爆米花样结构误诊为肺错构瘤1例;圆形占位病变有钙化表现,且临床伴有结核中毒症状误诊为肺结核球1例;有胸腔积液且CT检查发现肺部存在含气囊肿误诊为肺大疱破裂致自发性气胸1例;因含液囊肿分布于奇食窝误诊为食管囊肿1例;因含液囊肿分布于左肾上腺区误诊为肾上腺囊肿1例;因前纵隔有分叶状实性密度不均占位性病变误诊为纵隔畸胎瘤1例。
1.6 治疗与预后 本组行肺叶切除5例,行楔形切除、肺段切除、囊壁清除各3例(含1例心包积液,2例脓胸),纵隔囊肿摘除2例(其中1例为胸腔镜下切除,1例为正中胸骨劈开切除),1例左肾上腺区囊肿经胸腔切开膈肌摘除。切除物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先天性支气管囊肿。1例肺段切除术后8h因血管缝扎线松脱致胸内出血再次剖胸止血,术后恢复顺利。除合并颌下腺癌者于1年内死亡外,余患者随访2~7年均健在。
2.1 误诊原因分析 先天性支气管囊肿是由于胚胎时期支气管发育异常所致,根据肺芽发育障碍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形成单发或多发的囊肿。支气管囊肿可因大小、数目、对邻近脏器的影响程度及有无感染、破裂等并发症的存在,而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加上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较易误诊。既往文献报道支气管囊肿误诊率为35.7%~55.6%。本组误诊率为42.5%(17/40),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