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性早熟环境激素入侵长江鱼体
当代生活报 2010-08-31 新闻提示
圣元奶粉的“激素门”事件虽是虚惊一场,但是另一起与激素有关且“证据确凿”的事件又将使人们绷紧神经。
8月25日,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表了24页纸题为《“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的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以及马鞍山的野生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NP)和辛基酚(OP),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以及雄性精子质量下降、数量减少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调查报告指出,这些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还检测出了广受国际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PFOS),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
1认知现状
大众不识“环境激素”,鲤鱼鲶鱼仍畅销
“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事件”虽然尘埃落定,但市民还是“听激素而色变”。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到底是什么导致儿童性早熟呢?社会上存有许多质疑。
鲤鱼和鲶鱼,不仅是长江流域最常见的鱼类之一,也是人们最常食用的鱼类。29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合肥的一些水产市场,了解到合肥目前市面上的食用鱼多产自长江流域。
在合肥市周谷堆10号区的两家大型商铺,商铺老板告诉记者:“这个市场鱼产地多在湖北、浙江和山东,大部分属于人工饲养。”记者问他是否知道长江流域的鱼检测出了“环境激素”,他表示从没听说过。
在合肥市黄山路水产品批发市场,商贩们正忙着将不同的鱼重新归类并以不同的价格出售。“前来订购的买家很多,刚到的货很快就销售一空。活的鲤鱼4元一斤,这些都是从南京运过来的。”一女老板一边将死鲤鱼挑拣出来,一边回答记者的问价。
在另一家批发店,一位市民拎着刚买的两条鲤鱼,当记者上前询问是否知道“环境激素”时,该市民也是一句“不知道”。记者在该市场粗略作了一下计算,从上午10时至11时,仅一个小时,鲤鱼、鲶鱼的销量都在100斤以上。
2样本检验
鱼体测出多种有毒有害物质
在《“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报告中说:“今年1月到3月,工作人员在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马鞍山、南京四座城市采集长江中野生的鲤鱼与鲶鱼,所有样本都是由当地渔民提供的新鲜活江鱼。样本在收集到之后均由锡箔纸包装,冷冻避光保存,随后被运送至位于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实验室。”检验显示,长江中野生的鲶鱼和鲤鱼体内都不同程度地累积了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有机化学物质和重金属。
记者在报告中发现,安徽马鞍山市除一条鲤鱼样本外,其他所有两类鱼样本中,均检测出含有壬基酚和辛基酚,还被检出全氟辛烷磺酸。报告中还写到,汞在所有的肌肉样本和除一条重庆鲤鱼肝脏样本外,所有样本中均被检出。所有的鲶鱼肝脏样本均被检测出含有镉,在马鞍山提供的鲶鱼样本中,部分肝脏样本被检测出含有铅,但肌肉样本中铅的含量均小于最低可测出值。
3研究发现
环境激素是性早熟诱因之一
据了解,此次被检出的化学物品均被大量地用于工业生产中。如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以及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而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应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消防泡沫等产品中。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因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形成健康隐患。”这家国际环保组织水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武毅秀介绍了这些物质的危害性。“壬基酚和辛基酚属于环境激素,即可以干扰内分泌并影响性发育水平的内分泌干扰素。全氟辛烷磺酸则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健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其列为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化学物质”。
武毅秀表示,壬基酚已经在我国很多的河水及沉积物中检出,包括重庆地区的饮用水。而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6年,一份采集自中国8省9城市85人的全血液样本显示,与其他国家对比,我国样本中全氟辛烷磺酸的水平高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另外,最近的一份研究也显示,中国婴幼儿和儿童的血液样本中发现全氟辛烷磺酸(PFOS)等全氟化合物的存在。
4专家呼吁
尽快立法应对江河“毒情”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养育了中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江流域大面积水域为什么会“中毒”如此之深?长江流域现在“毒情”已到了什么程度?
近10年来,长江流域的工业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了67%。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给长江流域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为我国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根据环保部2006年一份调查报告,全国有2万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就有近万家。
“目前,环保部门正在大力治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引发的污染问题,但国内的法律法规还没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管理,也没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检测、排放、产量控制和质量控制及毒性设定相关规定,另外,也未对制造和使用全氟辛烷磺酸和其他全氟化合物作出规定。正是如此,导致了这些化学物质在我国肆虐‘生长’”。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导孙庆业向记者介绍说。他呼吁国家在加强水质监测的同时,应尽快立法进行管理。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疏于监管的化学物质在中国的产量却在迅速增加。壬基酚在中国的产量自1995年至2003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占到世界年产的26%,而全氟辛烷磺酸的产量从2004年到2006年短短4年里增长了4倍。武毅秀说:“更高的产量势必会增加人和其他生物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的风险,中国公众正毫无保护地暴露于不断增长的有毒有害物质威胁之下。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正在成为中国水污染的新课题。”
致力于环保工作20多年、被称为“太湖卫士”的安徽大学教授吴立红向记者介绍,“环境激素不仅作用于动物,而且也能影响人体健康,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加强水质监测,同时应尽快立法,严厉打击违规生产单位,以保证群众吃得放心。”
据《市场星报》、《国际金融报》
名词解释
环境激素
早在32年前,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但未引起重视。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在1996年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再次提出来。此书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物导致的生物雌性化、不育、生殖缺陷等科学发现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因化学合成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画面。该书一出即引起各国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关注。由此“环境激素”一词“名声大噪”,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所谓“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由于它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学术上称之为“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含有这种激素成分的物质,被人食用或使用后产生的不良反应。通过化妆品、洗浴剂、洗洁剂、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等进入人体时,会引发内分泌紊乱,表现出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器官病变、畸胎率增加、母乳减少、男性精子数下降、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不仅是人体,环境激素对其它野生动物体的危害也是一样的。
生活提醒
多饮茶水有助排泄环境激素
如何来防范环境激素的危害,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不要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会从中渗出;对含有激素的药要慎用;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二恶英从体内排出;多饮用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
有关媒体关于长江鱼测出环境激素的报道图片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