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中医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又称阿狄森氏病,是由肾上腺皮质本身的病变所致,1855年首先由英国医生Addison氏所描述凸其主要病因是结核、癌瘤及特发性萎缩,在我国及日本主要是结核造成的肾上腺组织破坏,约占全部病例的68%。近年来由于结核感染之病例减少,本病的发生也相继下降而较罕见。基于肾上腺储备能力很大,一般须待肾上腺组织破坏达到80%一90%以上时,临床才出。现明显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症状。现代西医尚缺乏特效疗法。
中医学对本病未见系统论述,但结合本病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黑疽、黑瘅、女劳疽、虚劳等有类似之处。在《黄帝内经》中首先论述了黑色归于肾的理论,并在《素问痿论》中有肾热者,色黑而齿搞之病症描述;在《金匾要略》中巳定名为黑痕,其症为额上黑,并指出此为女劳得之。嗣后,在《续名医类案》中有满面皆黑色的病案介绍。清代张仲华《爱庐医案》中之黑疽病案,其症见肌肤舌质尽黑,手指肤间俱黯,不仅有额上黑,而且有舌黑,指黑,更酷似阿狄森氏病。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也从外感六淫,邪气久羁而向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转化。从肾论治成为治疗本病之大法。
运用中医药治疗阿狄森氏病,首次报道见于1956年,同年以甘草流浸膏或甘草粉治疗阿狄森氏病的就有4篇。此后,陆续有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施治或针灸治疗的临床报告出现,包括集中观察达35,例的临床资料,还提出了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的三型分证的辩证方案,也有将本病作为疑难病案进行讨论分析,强调本病与肾及命门的关系;且认为病屑虚劳,表明中医理论对本病的认识正在进一步深化。
[病因病机]
从中医而论,主要从其临床表现审证求因。其病因可归纳为先天不足,五脏柔弱;外感六淫,迁延失治;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之后,失于调理等。
本病病机,诸医家较统一的认识是,应归之肾虚。无论外感瘩疾,或内伤烦劳,大病体虚,其损均在肾,影响元阴元阳。如为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血脉,以致经行不畅,瘀浊外露;如为肾精失藏,精衰则阳不振,致使阴寒内盛,寒则凝滞,血气失运脉络瘀阻。肾阴肾阳虚衰,则导致其他脏腑和全身虚弱,冲任失调,而现诸证。
[辨证分型]
阿狄森氏病以色素沉着为主要症状,随着其他伴随症状之主次表现不同,在中医辨证中,基于黑色归咎于肾,故虽有所分型,但大都仍涉及肾阴、肾阻。综合临床报道,大体划分为以下四型:
1.肾阳不足面部黛黑,两手晦暗,精神不振,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不举,下肢浮肿。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沉细弱。本型为阿狄森氏病的基本证候,每一病例几乎均见有本证之某些奉现,随其他症候表现之显露而归属于其他诸型。
2.脾肾两虚面色苍黑无华,头昏神疲乏力,纳呆脘腹胀满,间或恶心呕吐,大使次频质溏,形体捎瘦软弱,四肢色黯欠温,腰腿酸软无力。舌质淡暗,苔薄,脉沉德细。本型以肠胃型为主要表现,常以食欲不振为早期症状,较重者可伴有腹痛,易误诊为溃疡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后期出现低血压、色素沉着症。
3.肝肾阴虚面色晦暗,午后两颧发赤,目眶黯黑,皮肤干燥色枯,发枯不泽或脱发,形体明显消瘦,精神萎靡不振,间或烦躁易怒,夜间潮热盗汗,失眠多梦,头晕目花;软弱无力。舌质暗红或维,舌苔薄少,脉沉细弦涩。本型常系肾上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在肾上腺区X线平片上常可发现钙化阴影,可作为本病系结核性的有力佐证。
4.气血网亏。头昏神疲,肢软无力,心悸气促,纳差消瘦,肤黯干燥,面黑欠华,发枯稀疏,肢颤汗多,男子阳康,女子经少。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迟。本型大都属低血压型,常常在脾肾阳虚酌基础上形成全身气血亏乏,尤以气虚之表现明显,血亏系由营养不良所致,但又兼有血瘀之表现。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