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枕大神经痛的症状起因

发布日期:2014-10-19 23:37:25 浏览次数:1600

一、什么叫做神经痛?

1.概述:

周围神经病变引起并放射至该神经支配范围内的疼痛,称为神经痛。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神经痛,有明确病因者称继发性(或症状性)神经痛。病变部位可在神经根、神经丛或神经干。常以病变所涉及的周围神经来命名。其他局部病变刺激末梢感受器引起的局部疼痛和中枢神经系统感觉传导通路病变所致的躯体痛,一般不属于神经痛的范畴。

2。症状:(可能的病症)

面部、咽喉部、枕部的神经痛

肩部或上肢的神经痛

胸部的神经痛

腰腿或下肢的神经痛

肢体外伤后发生的神经痛及神经病变 肢体外伤后发生的疼痛、痛觉过敏感觉过敏;初期疼痛局限于外伤部位或受伤神经的分布区,随后可扩展到整个肢体;除疼痛外尚可有血管舒缩障碍(开始为血管扩张皮肤变得温暖而干燥,后变为血管收缩皮肤水肿紫绀、变冷)以及出汗过多或过少,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的营养改变、骨质疏松等应去医院诊治,可能是放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二、枕神经痛的原因有哪些?

枕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枕神经痛和继发性枕神经痛。原发性枕神经痛多发于青壮年,而且发病前大察有受凉、劳累、潮湿、不良姿势的睡眠等诱因。最常见的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感染炎症或中毒性神经炎。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疟疾、风湿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或酒精中毒铅中毒等。

继发性枕神经痛的病因有:

(l)颈椎疾病:颈椎骨质增生是最常见的原因。少数可为颈椎结核、类风湿性脊椎炎或转移癌。

(2)椎管内病变:上颈段脊髓肿瘤、抗大孔区肿瘤、粘连性脊髓网膜炎脊髓空洞症等。

(3)寰枕部先天畸形:颅底凹陷症、枕大孔狭窄、寰枕融合、寰枢脱位、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融合)、小脑扁桃体下疵等。

(4)损伤: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推半脱位1颈肌损伤等。

三、枕神经痛的临床常规治疗方法有哪些?

枕神经痛是指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分布的范围内出现的神经痛,它们分布在后枕部,主管感觉功能。当感冒、感染、外伤或颈脊骨出现骨质增生、结核、肿瘤或脊髓的肿瘤等均有可能侵犯或压迫枕神经而导致其支配区内出现疼痛。

神经疼痛的性质表现为持续性钝痛而有阵发性加剧,头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等均可加剧疼痛,所以得了枕神经痛的人头部不敢乱动。枕大神经分布由枕部到头顶,枕小神经分布由后枕到耳后下部,耳大神经分布由后枕到耳朵,压住枕部稍偏外侧疼痛是枕大神经痛,压住胸锁乳突肌(扭转头部时突起的那块肌肉)的后缘疼痛的是枕小神经痛,压住耳后疼痛的是耳大神经痛,所以由疼痛的部位可大概知道某个神经痛。

枕神经痛可用局部热敷、理疗、镇静止痛剂止痛。如消炎痛25毫克,每日3次;安定2.5毫克,每日3次;或使用针刺疗法、封闭疗法;可针刺风池、完骨、外关、合谷等穴位。但根治则应祛除病因,如有炎症予以消炎,颈椎病则治疗颈椎病等。

四、枕大神经痛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枕大神经痛引起的头痛多在后枕部及颈部有发作性的剧烈疼痛,即使发作间歇也有钝痛存在,多有颈椎病史,不少患者还伴有颈部声响、头晕恶心、耳鸣、听力减退、手发麻、或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症状。

1. 中医辨证论治当通络止痛,药物为:三七3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川断12克,丹参20克,川芎10克,白芷15克,葛根30克,菊花10克,元胡10克。

2. 针灸:穴取风池、大杼、天柱、外关、合谷、丰隆、昆仑,强刺激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推拿:患者坐位,头稍向前倾,使项部充分显露,医者先以拇指沿督脉自风府、哑门至大椎反复按揉,再沿脊柱两侧按揉天柱、大杼的疼痛区及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的分布区,再在患臂背侧下缘和背侧上缘部位施用?法并按揉手三里。

4.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枕大神经痛

枕大神经痛是枕骨下和后头部枕大神经分布区的疼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似三叉神经痛发作,后者常有局限性体征,疼痛呈持续性,病因如颈椎病、颈髓肿瘤、颅后窝疾病等.笔者对原发性枕大神经痛采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枕大神经痛取得满意疗效。

(具体操作见特色疗法。)

5.太白草药系列有显著疗效,(见该条详细论述)。

五、怎样预防枕神经痛?

预防枕神经痛可采取如下措施:

(1)病因防治:避免和预防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糖尿病、尿毒症湿热、中毒等原发性疾病,可减少枕神经痛的发病机会;其次是预防和避免引起枕神经痛的继发因素,如颈椎结核、颈椎病、肌纤维织炎、局部感染和外伤等。另外,为提高患者的防病能力,最好能够阅读或收听一些有关卫生健康的科普知识,这无疑是有益的。做到预防在先,胜于治疗。(2)减少枕部刺激:应避免使用高而硬的枕头,选择具备松软舒适的枕头,帽子不宜过紧,尽可能减少局部刺激,减少枕神经痛的诱发因素,如防止受凉、受潮和疲劳等。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