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浆细胞白血病
浆细胞白血病是浆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临床上可见外周血中浆细胞明显增高、贫血、血小板减少,还可见全身各组织脏器的广泛浸润。病情发展迅速,各种治疗疗效均差,中位生存期4.8个月[1]。本病属中医虚劳、骨痹、积聚等范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从虚、瘀、毒入手辨治,可延长病人生存期,体会如下:
1、以虚立论,从虚治之
本病临床可见头昏、乏力、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等症。加之化疗等攻伐之品的运用,往往使机体造成严重耗损,出现阴阳失衡,气血双亏,甚至脾肾衰败,故可认为本病以虚为本。正如《外证医案》曰:正气虚则成岩。而《医宗必读虚劳》又说:夫人身之虚,不属于气,即属于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独主脾肾者,水为万物之源,土为万物之母,二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故本病在治疗上当重视补益脾肾。如《医门法律虚劳论》说:治法当以脾肾二脏为要,肾乃系元气者也,脾乃养形体者也。在补益脾肾药中,以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熟地、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骨碎补、山茱萸、阿胶、紫河车益肾养精。
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这些药无直接杀癌功效,却有间接抑癌作用。并可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循环,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纠正和修复病理变化,保持机体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提高机体抗病能力[2]。
2、辨治瘀血,内外相应
本病临床可见骨痛、唇绀、肢麻、胸闷,或胁下结块,舌暗苔薄夹有紫色等诸多瘀血见证。且本病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性疾病,故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来说,存在明显的血液粘稠度增高,呈高凝状态。因此,中医药治疗中,采用活血化瘀法显得格外重要。如选用莪术、鸡血藤、赤芍、红花、川芎、当归、地鳖虫、水蛭等活血化瘀之品。并且药理报道证实:这些活血化瘀药可降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性能,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改善机体高凝状态,使肿瘤细胞处于抗癌药物及免疫抑制下,藉以提高疗效。据此可知,活血化瘀药具有杀灭癌细胞、增强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2]。另外,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宜适当加用理气之品。
3、清热解毒,亦为常法
根据中医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该病本虚在于正气不足,防御功能低下,抗邪无力,则邪毒容易深入而直达血液、骨髓,耗血伤髓。正气愈虚,复易感邪,循环往复,周无休止。故在补益活血同时加用清热解毒之品,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白花舌蛇草、葛根、栀子等,一方面祛除深达骨髓之邪毒;另一方面,由于本病免疫力极低,易感受外邪,出现发热、恶寒等热毒征象,用其以达祛除外邪之功。
4、典型病例
韩某,女,73岁,1997年6月因头昏乏力,腰膝酸软半年余,加重1月来本院诊治。查体:神清,口唇微绀,肝肋下2cm,脾未触及,舌紫暗,脉细。血常规示:RBC 3.261012/L,Hb 126g/L,WBC 11.8109/L,浆细胞22%。骨髓象示:浆细胞38%。血免疫球蛋白IgG 29.5g/L, IgA 0.23g/L,IgM 0.13g/L,D-二聚体3mg/L。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压病、冠心病史。入院诊断:浆细胞白血病,证属脾肾不足,瘀毒内蕴,治拟健脾益肾,化瘀解毒。药用:炙甘草5g,白术、莪术、当归各10g,黄芪、山茱萸各12g,太子参、猪苓、茯苓、枸杞子、骨碎补、阿胶各15g,虎杖、白花舌蛇草各30g。合并咳嗽,咯痰,或发热时,则去滋腻之品,加杏仁、桑白皮、黄芩、连翘各10g,炙枇杷叶、金银花各15g;胸闷时加川芎、丹参各10g;后期骨痛加地鳖虫6g,地龙10g,全蝎3g。同时,予MP方案1~2月1次化疗,感染时予抗生素等对症治疗。维持17个月,终因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而死亡。按:本病为老年患者,而年过70,正气渐衰,抗邪能力低下,正气更虚。病变累及数脏数腑,兼损津液气血阴阳,病势缠绵,治疗难度较大。笔者在运用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基础上,重用益肾活血之品,并注意阴阳之间的平衡。随病情变化,灵活辨治。另外,辨治的同时,配合少量化疗,对老年浆细胞白血病,可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该例虽最终不治,但能维持生存期17个月,也属不易。(作者:甘欣锦倪海雯)
甘欣锦(江苏省中医医院南京)
倪海雯(江苏省中医医院南京)
参考文献
1、丁训杰.实用血液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97
2、申屠瑾.肿瘤防治.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09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