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正常情况下,人体摄入的来自叶绿素勱的植烷酸通过α氧化而代谢。本病病人由于先天性酶缺陷不能分解植烷酸故可使植烷酸在体内组织中堆积而发病。如果限制含植烷酸食物的摄取使患者血中植烷酸含量减少可使多发性神经病及小脑共济失调症状减轻。说明植烷酸的增高与本病有密切关系。
本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周围神经自脊髓到末梢全部呈弥散性结节性肥厚。髓鞘脱失,轴索破坏胶原纤维和施万细胞增生形成洋葱头样改变。脂肪组织常在细胞体内沉积。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纤维亦可萎缩,电镜观察发现脊髓前角细胞变性后索神经纤维减少,小脑与脑干神经纤维减少脱髓鞘勱,神经细胞变性。蛛网膜可发生萎缩,软脑膜增厚,脂肪浸润以及肝肾等脏器脂肪沉积。
临床表现
本病常于20岁前后开始发病,呈潜隐起病缓慢进展,部分病人发病期间可有暂时缓解,亦有因心脏疾患而突然死亡者。
1,眼部症状患者可表现为夜盲,视野缩小,这主要是由于非典型性色素沉着性视网膜炎所致,亦有表现为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或调节反射障碍。部分病人可有白内障。
2,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常自四肢远端开始渐向近端发展,肌肉萎缩以四肢远端小肌肉为主,可有肌束震颤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末梢型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子样分布。首先为痛温觉受累,有时伴有异常感觉或自发性疼痛感觉障碍常不恒定;周围神经粗大其中尤以尺神经腓神经与耳大神经最明显,脑神经常受累,主要为听神经可表现为神经性耳聋,有时可为初发症状之一,前庭神
经功能一般不受影响,偶有眼外肌瘫痪。小脑症状常表现为,开始出现步态不稳,继之出现双手意向性震颤轮替,动作笨拙不能直线行走,眼球震颤及语言障碍等。
3.其他表现其他可有皮肤呈鱼鳞癣改变;心脏肥大,心率增快心电图呈心肌病损害,骨骼异常,肩、肘、膝关节骨骼形成障碍,表现为指变形,脊柱侧弯,另外部分病人可伴有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4.辅助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胞数、氯化物及糖均正常,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常明显增高,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血清、红细胞、肝、心肾和横纹肌中植烷酸含量增高为本病特异性,改变血清脂肪酸可升高10%~20%。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可有正锐波,纤颤波勱,动作电位数量减少,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腓神经活检示肥厚性间质性神经损害,施万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可表现为“洋葱头”样改变。
根据本病多在小儿期至青春期发病,主要表现为眼部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以周围神经和小脑为主;可有内脏及骨骼损害等特点;参考肌电图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表现,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如果血清及活检组织植烷酸含量增高即可肯定诊断。
由于本病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故需与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鉴别,后者病史相对较短,一般无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部症状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以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为主要表现,激素治疗有效可与本病鉴别。
检查
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措施是限制含植烷酸较多的食物(如牛脂部分野莱蛋类和牛奶等)的摄入量。使患者体内植烷酸含量减少。可使患者周围神经症状及小脑症状明显减轻。
维生素E、维生素A有与植烷酸竞争结合的作用,可试用但效果不肯定。
有关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的治疗,近年来也有较大的进展。当然,应用限制有关代谢障碍环节的前质(如限制某种氨基酸、脂肪酸或蛋白)仍然是较可靠的基本措施。使用维生素B1、B6、B12、生物素等有辅酶作用的物质,对于某些特定的酶缺陷病有时具有一定疗效。对于鞘脂累积病的某些类型(如Gaucher、Niemann-Pick病等)应用人工合成的酶制剂静脉滴注的替代疗法,可致血中累积物质明显减少,但对于已经出现的临床症状却无法逆转,而且代价太昂贵,不能推广使用。骨髓移植或肝移植针对某些代谢缺陷都已经取得较多的经验,但是也由于技术要求复杂,代价高昂,多适应于危重病例的抢救。应用重组DNA植入或经过某些病毒载体(AV、RV、AAV等)植入活体中的基因疗法已经在某些代谢疾病的模型动物中取得明显的成果,但是尚未见有在人体上成功应用的报道。
遗传性运动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 -
预防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