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
转帖]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交通医学》,2001,15(2):137~140[综述]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颇常见。其发生率可高达60-90%,乃至100%。可呈对称性复发性神经病、单神经病或复发性单神经病,可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多以感觉性症状为主。本文结合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测及治疗作一概述。
1发病机制
DN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公认血糖过高是一个重要因素。起病初主要是与高血糖有关的代谢性神经病,其次是血管性病变。但血糖的控制与神经病情并不一致,说明存在其它因素。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化,用单因素学说难以圆满解释。目前以多因素相互作用学说占优势。
代谢性学说 由于山梨醇、果糖增多和肌醇减少导致神经细胞、轴索和髓鞘发生病理及电生理方面的改变。高血糖可使位于雪旺细胞内的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将过多的葡萄糖催化生成山梨醇,山梨醇脱氢酶再将其氧化为果糖。山梨醇和果糖都是高渗性物质,它们在神经细胞内的积聚过多可引起神经细胞内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与钠的潴留,致使神经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并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索变性。局部渗透压改变可导致的轴突缩窄。葡萄糖与肌醇结构相似,因而高血糖可竞争性地抑制一种调控肌醇运输系统的钠依赖载体,使细胞对肌醇的摄取减少,而肌醇是合成磷脂酰肌醇的底物,是1.4.5-三磷酸盐和甘油二酯两种细胞内调节因子的前体,此代谢环路的变化可导致Na+/K+-ATP酶活性下降,直接影响神经组织中Na+依赖性的氨基酸转运,并引起神经细胞发生病理及
电生理方面的改变。当神经组织对肌醇及其磷脂衍生物的利用受影响时,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和轴索变性。
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学说 HbA1是由血红蛋白与细胞内外的蛋白质结合而成,可反映近期(1~3个月)的血糖代谢状况。大多数文献均表明它与电生理检测结果呈负相关,比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更为可靠,但其对DN发病机制的影响目前尚未十分清楚。高血糖通过使脂蛋白糖基化而促使动脉硬化形成。
血管性学说 高血糖可使血管结构蛋白和胶原蛋白发生非酶性糖基化,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轻则影响微循环,使神经组织损伤;重则引起管腔变窄,血液粘度增高,血流淤滞,甚至形成血栓,使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大血管病变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性脑血管病起病较早、进展较快、病情较繁重;微血管病变可能是造成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微血管病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以上几种变化使微血管血流减慢,导致神经内膜缺血、缺氧,神经纤维受损变性,最终发展成为神经病变。
血管活性因子减少 糖尿病患者神经内膜的平滑肌舒张功能受损可能与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 NO)的耗竭及其内膜对其敏感性的降低有关; 有人研究提示NO水平的下降可能是引起DAN的重要因素之一, Ⅱ型糖尿病(DM)患者NO水平的下降与长期代谢紊乱有关。另外,糖尿病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异常,前列环素(PGI2)与血栓素(TXA2)的比例下降,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可进一步引起神经组织缺血。
脂质代谢异常 糖尿病时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多,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其它 高血压、高龄、高血脂症、肥胖、遗传、吸烟、酗酒均可使血糖进一步增高,而导致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2 DN的病理改变
可为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病,既可见轴索变性,亦可见节段性脱髓鞘的混合性损害,以轴索变性为主,细神经纤维受累显著。病程较久的慢性患者,有髓纤维明显减少。神经膜细胞内类脂小体增多,其基底膜及神经束膜增厚。可累及自主神经,可见交感神经链的节细胞增大、变性,有髓纤维数量减少,内脏大神经曾见节段性脱髓鞘。
单神经病或复发性单神经病,包括近端糖尿病性神经病、躯干神经根病、上肢单神经病、第Ⅲ脑神经病等。为神经的营养血管性病变,特别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内有脂肪和多糖类沉积,致使管腔狭窄。另外,血粘滞度增高,神经的滋养血管易被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物堵塞。尤其后一阶段是髓磷脂纤维变性,与局部缺血有关。糖尿病性肌萎缩主要为血管性因素。可能由于感染(免役)性血管炎而致神经纤维缺血后变性。
慢性糖尿病产生神经纤维、血管、间质细胞和神经膜鞘的结构变化。轴突营养不良和变性、脱髓鞘,神经纤维丢失严重,毛细血管病变,间质细胞增生,神经鞘膜囊增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在不同时期产生神经结构和功能的紊乱。
3 DN的临床诊断
若以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或临床判断,DN的患病率约为47%~90%。青少年和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其神经并发症少于久病者,病程>25年者,约半数伴发周围神经病。DN的3年生存率约为53%。诊断依据,临床有糖尿病基础,存在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体征或电生理检测的异常(即亚临床DN),并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肢体麻木、无力、疼痛。临床类型:一是对称性复发性神经病,包括远端感觉性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和迅速可逆性神经病;二是单神经病或复发性单神经病:局灶性周围神经损害(脑神经多见)或下肢近端运动神经病(糖尿病性肌萎缩或痛性肌萎缩)。其临床表现通常分为四型。
(1)感觉性神经病 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的多发性神经病,大多起病隐匿,自下向上进展,下肢较重。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和疼痛,多为隐痛、刺痛、烧灼痛,夜间尤甚。体检可发现袜套、手套式感觉减退或缺失,跟、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改变呈小纤维受累为主、大纤维受累为主或混合型3种型式。小纤维受累为主者,常有痛温觉和自主神经功能减弱,可在感觉障碍较严重的部位即趾骨、足跟、踝关节等处发生溃疡,形成经久难愈的“糖尿病足”,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有的患者趾关节、跖趾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形成Charcot关节。大纤维受累为主者,可表现为行走不稳、容易跌倒等感觉性共济失调。共2页,现1页:1[2]下一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