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中文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英文名: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别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组以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它与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共同构成糖尿病三联症,严重影响糖尿病人的生活质量。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基本病因是糖尿病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发生机制有多种学说,目前很难用单一的机制来解释如此多样的神经病变。多元病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可能最终导致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通常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表1)。1.远端型原发性感觉神经病表现为远端肢体对称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最常见的类型。多起病隐匿,首先累及下肢远端,自下向上进展,很少波及上肢。细有髓纤维受累时表现为痛性周围神经病或痛温觉缺失,主要症状有发自肢体深部的钝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尤甚。双下肢有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缺失,跟腱和膝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可达7%~50%,若包括各种亚临床型神经病则可高达90%,是糖尿病病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周围神经脊髓和脑)均可累及,可单一或联合出现,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多见尤其在老年人的周围神经病变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周围神经病变系指脊髓及脑干下运动神经元、初级感觉神经元和周围自主神经元轴索及支持组织的持续障碍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其神经病理显示了施万细胞水肿,轴索变性和节段性脱髓鞘。老年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患病率由于检查方法、调查对象与诊断标准的不同各家文献报道有很大的差异。Pirart通过对44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生率有明显相关,20~39岁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率为5%,而70~79岁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发病率为44.2%同时,糖尿病病程长短与周围神经病发生率也明显相关,糖尿病患病1年以内其周围神经病发病率为7%,而具有25年糖尿病史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发病率为50%。另外,老年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致残率也高。美国因糖尿病足而截肢者占所有非外伤性截肢的一半,截肢率为1%而65岁以上糖尿病病人的截肢率则高达10%。我国糖尿病并发肢端坏疽者0.9%~1.7%,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肢端坏疽达2.8%~14.5%。
1.对症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疼痛症状可口服苯妥英(苯妥英钠)0.1g,2~3次/d,也可用卡马西平0.1g,2~3次/d。疼痛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用阿普唑仑0.4mg,2次/d或阿咪替林25mg,2~3次/d,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吲哚美辛(消炎痛)和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对顽固性的神经痛可能有一定疗效。糖尿病胃肠轻瘫综合征可用红霉素来增加胃动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加强胃壁肌收缩,促...1.对症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疼痛症状可口服苯妥英(苯妥英钠)0.1g2~3次/d也可用卡马西平0.1g,2~3次/d。疼痛伴有焦虑症状的患者可用阿普唑仑0.4mg,2次/d或阿咪替林25mg,2~3次/d,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吲哚美辛(消炎痛)和吡罗昔康(炎痛喜康)对顽固性的神经痛可能有一定疗效糖尿病胃肠轻瘫综合征可用红霉素来增加胃动素与其受体的结合,加强胃壁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治疗方法为红霉素200~250mg,3~4次/d目前多用多潘立酮(吗丁啉)10mg,3次/d。对低张性神经膀胱可用新斯的明0.25~0.5mg肌内或皮下注射,同时加用诺氟沙星预防和治疗泌尿系感染。2.病因治疗3.促神经代谢和神经营养治疗(3)免疫抑制治疗:近年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清内有抗胰岛细胞抗体,且病理可见周围神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表明免疫机制可能参与其发病。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已用于治疗糖尿病性肌萎缩,不但可明显改善肌力,而且可以缓解疼痛。用药方法为,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然后用泼尼松60mg/d,至少3个月,用时应增加胰岛素和降糖药的用量,密切监测血糖也有报道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血浆交换治疗有效的。(2)神经节苷脂:因其具有增强Na+-K+-ATP酶的活性、刺激神经芽生、促进神经再支配和触发神经肌肉接头形成的药理作用,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感觉症状。用法为:20~40mg/d,肌内注射,或40~80mg/d,静脉点滴。(2)肌醇治疗:6g/d,连服6个月,可能取得一定疗效。(1)神经营养药: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三磷腺苷(ATP)和烟酸对轻型患者及预防有益。
(1)控制糖尿病:应用降糖药和控制饮食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根本原则。主要是防治糖尿病,一级预防重点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4.中药治疗 由于病理机制不清,西药治疗无肯定疗效近年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结果中医辨证分析认为本病以气阴两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中药治疗多从活血化瘀、温补肾气、益气养阴的角度着手,标本兼顾
分页:12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