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检查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病在肺部的表现。肺为原发性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自限性呼吸道感染,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播散,主要累及网状内皮系统。1.急性型:大多数正常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少数(儿童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部分可出现关节痛-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综合征,约持续1 周。2.慢性空洞型:临床表现与肺结核极为相似,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咳黏脓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此型除少部分病人自愈,多数进展,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往往死于呼吸衰竭。3.进行性播散型 此型少见,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或老年人、儿童。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X线图
潜伏期9~14 天。1.急性型 大多数正常人感染后不出现症状,少数(儿童居多)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或流感样症状。部分可出现关节痛-结节红斑-多形红斑综合征,约持续1 周。肺部体征甚少。胸片可无异常,亦可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状浸润阴影,肺门淋巴结肿大,大量吸入孢子后,可有寒战,高热,咳嗽、咳黏液脓痰,呼吸困难,咯血等肺炎症状,胸片表现为片状浸润阴影或肺实变征,常伴肺门淋巴结肿大,偶有胸膜反应,此型病程约1 周,大多可自愈,少部分继续进展。肺炎者亦当良性经过。
2.慢性空洞型 主要发生于肺气肿、肺结核等或肺结构破坏性病变患者,因异常空洞有利于病原菌逃避人体免疫机制的干扰,更好的繁殖。临床表现与肺结核极为相似,低热、盗汗、体重下降、咳嗽、咳黏脓痰,逐渐出现呼吸困难。此型除少部分病人自愈,多数进展,最终导致肺纤维化,往往死于呼吸衰竭。
3.进行性播散型 此型少见,发生于免疫抑制患者或老年人、儿童。主要播散至网状内皮系统,患者全身症状重,常有高热、呼吸困难、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黄疸、贫血,可有口腔及胃肠道溃疡、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阿狄森氏病。X 线表现为两肺部粟粒状阴影或散在结节状病变,类似粟粒型肺结核。年幼儿童或AIDS 病人进展较迅速,其他病人进展相对缓慢,死亡率达80%。
肺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X 线征象和血清学检查可作诊断,确诊有赖于真菌培养或组织学检查证实有病原菌存在。
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 痰、纤支镜刷检、灌洗液真菌培养4 周以上,菌丝相转为酵母相,可见其特征性的齿轮状孢子。病理学检查旨在发现病原菌,可用银染色、PAS 染色等特殊染色,若在巨噬细胞或白细胞中发现似有荚膜的酵母菌有确诊价值。采用免疫组化能准确鉴别菌种。播散型病例骨髓、淋巴结、分泌物和活检组织培养常阳性。
2.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意义和方法与PP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试相似,皮试后48~72h 观察结果,以红肿硬结≥5mm 为阳性。皮试阳性揭示曾受过或正在受组织胞浆菌感染,对于非流行区病人有一定诊断价值,一般感染后2~3 周皮试出现阳性,可维持数年。皮试阴性也不能排除诊断。故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血清学试验 现有的血清学抗体检测特异性不高,免疫功能抑制者可呈假阳性,仅能提示诊断。补体结合试验(CFT)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一般认为,效价≥1∶16 或近期升高4 倍以上高度提示有活动性病变。免疫扩散试验(ID),特异性高于CFT,出现“H”或。“M”沉淀带为阳性,前者常提示活动性感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效价≥1∶16 为阳性。开展的组织胞浆菌糖原抗原(HAP)检测,阳性揭示活动性感染,可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对免疫缺陷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其他辅助检查:X 线表现为结节性浸润,单个或多个薄壁空洞,周围有炎症浸润,病变主要在上叶,可有纤维化,上叶收缩,与肺结核常难鉴别。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