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
影像学检查:21例行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14例CT表现异常:双侧额叶白质、双侧苍白球、豆状核及内囊膝部可见对称或不对称性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模糊。2例MRI示脑室周围,双侧半卵圆中心对称性片状等或长T1、长T2异常信号。3例影像学未见异常。2例报告为脑梗塞表现。脑电图:25例行脑电图检查,其中4例病程中作3次,均表现为以额顶叶为主的广泛性或阵发性δ或θ慢波节律。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脑电图异常程度平行。
本组病人均予常规高压氧、激素、改善脑循环及神经营养药治疗。高压氧10次为一疗程;激素为地塞米松每天10mg,7~10天后改为强的松30mg每日顿服,逐渐减量。对精神症状及类帕金森症状分别进行对症处理。其中8例基本痊愈,生活自理恢复工作;12例显效,症状大部分改善,仅遗留轻度记忆力下降;5例有效,3例无效,2例因年龄较大,并发肺部感染死亡。详见表2。
表230例病人预后与年龄、昏迷时间、急性期高压氧治疗次数的关系
一、COIDE的临床表现急性CO中毒后迟发脑病的发病率国外报道为2.8~11.8%,中间清醒期为2~40
天,平均22天[3]。本组30例病人除2例无昏迷史外,均有明确的CO中毒昏迷史,有中间清醒期及迟发脑病出现,诊断较明确。病人以老年人居多,本组50岁以上老人占66.6%,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有资料报道可能与老年人应激能力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退,脑代谢异常及脑动脉硬化有关。假愈期有精神因素刺激者,发病危险性高[4]。本组有2例为精神刺激后诱发起病。起病症状多为痴呆、缄默、二便失禁、淡漠、记忆力下降等精神症状;临床表现尚有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如震颤、强直、运动减少,而舞蹈症及扭转痉挛少见;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较少见。本病的预后主要与年龄、昏迷时间及急性期高压氧治疗次数有关。应用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龄越大、昏迷时间越长、急性期高压氧治疗次数少,预后愈差(P值分别为0.032,0.014,0.045)。另外,在14例作头颅CT检查的病人中显示,病变程度越重、范围越广、预后愈差。
二、COIDE的诊断本病的诊断总结为以下几点:①有近期明确的CO中毒昏迷史,对有些无昏迷史的病人应仔细追问病史,以防漏诊、误诊。②有假愈期,其时间长短不一,本组病例多在一个月左右。③临床表现以精神症状及锥体外系表现为主,而锥体束损害较少。④头颅CT为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及底节区低密度改变,MRI为相应区域等或长T1、长T2信号,在发病2~4周多见。⑤EEG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δ或θ波活动,随病情好转而逐渐恢复正常α波节律。
三、COIDE的病理和病理生理机制国外报道本病的病理表现为苍白球缺血坏死、脑白质脱髓鞘、大脑皮质海绵状变性、海马坏死等改变[5]。其发病机理近年来有如下几种学说:①微栓子学说:急性中毒后缺氧致血管内皮细胞遭受损害,内膜粗糙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微栓子,使白质弥散缺氧缺血致脱髓鞘改变,以苍白球为中心的白质区域侧枝循环少,易遭受损害[6]。本组病例影像学表现亦显示皮层及双侧基底节区对缺血缺氧最敏感,与临床以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病表现相符合。②自身免疫学说:半球白质多为有髓鞘纤维,髓鞘有类脂和蛋白质组成,脱髓鞘后其碱性蛋白质作为抗原使T细胞致敏,致敏的T细胞攻击并破坏神经纤维髓鞘,T细胞致敏过程与假愈期相符[1]。③自由基学说:缺氧后新供氧时产生大量自由基(类似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所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神经纤维髓造成损害。本病发病影响因素较多,尚与年龄、职业、急性期治疗、既往身体状况及有无并发疾病等有关。
四、COIDE的治疗我们仍肯定高压氧、激素和联合药物的应用是有效的。高压氧治疗时,CO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比常压氧治疗时更迅速[7],故高压氧应在急性中毒期即持续而正规治疗,清醒后也不得中断,脑病症状、体征有所好转的病人也应继续治疗一段时间,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般应持续治疗3个疗程以上。针对微栓子学说,近来有人积极主张使用改善循环治疗,取得了可喜疗效。既然已明确COIDE存在脱髓鞘改变,正规足量的激素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对假愈期病人应注意安静休息,避免精神刺激。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