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发脑梗死性痴呆
1.患者曾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或某些重要脑功能部位的单发脑梗死性脑血管病事件,病变位于丘脑、角回、额叶底部及边缘系统等,临床出现脑梗死的局灶性定位体征,如偏瘫、锥体束征、偏身感觉障碍、感觉过度、失读、失写、失认和失算等症状、体征的不同组合。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甚至脑疝形成;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导致严重的意识障碍和四肢瘫;角回梗死出现流利性失语、失读(可伴失写)、记忆障碍和运动障碍等;大脑后动脉丘脑穿通动脉闭塞较常见,引起上中脑、丘脑旁中央部分(内侧核群及大部分背内侧核)损害,出现严重的记忆丧失和痴呆,可见眼球垂直注视困难及其他中脑和脑桥症状,运动症状一般不明显、不持久。
2.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表情淡漠,寡言少语,不能继续以往熟悉的工作和正常交往,不认家门、穿错衣裤和尿便失禁等,最终生活不能自理。丘脑性痴呆以精神症状为主,如出现遗忘症、情绪异常和嗜睡等。
2.临床表现相应的脑部局灶性定位症状、体征;如可出现偏瘫、锥体束征、偏身感觉障碍、感觉过度、失读、失写、失认和失算等症状、体征的不同组合。
脑脊液常规检查和测定脑脊液、血清中Apo E多态性及Tau蛋白定量、淀粉样蛋白片段,有诊断与鉴别意义。
1.MRI检查 在发病24小时后在丘脑、颞叶、边缘叶等可发现责任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周内可见轻度占位效应。病变动脉狭窄,流空效应减弱或消失。
2.脑电图检查 在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脑组织缺血、坏死和周围水肿可表现为病灶区基本节律减慢,波幅减低,出现弥漫性不规则或在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急性期,可见病灶侧枕区节律抑制及多形性活动,伴颞区尖波。诱发电位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改变有助于找出亚临床病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