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怎么治疗

发布日期:2014-10-22 00:35:25 浏览次数:1595

引起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的原因有哪些?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病因是由Rutter和Riddell于1975年提出与直肠脱垂有密切关系,并指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中所见的组织学改变可能是黏膜脱垂,组织缺血和损伤共同作用的结果,1977年以来,已有多位作者支持Rutter等的观点,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与直肠脱垂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我国朱丽音等通过8例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认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病因可能与排粪用力过度,创伤,缺血,感染等因素有关,其中耻骨直肠肌张力增高,排粪时功能异常,可能座其重要原因,其研究的8例患者中大部分有排粪次数增多及排粪困难等,但无直肠脱垂,提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可能与直肠脱垂无直接关系,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确切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其溃疡的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缺血:直肠脱垂黏膜的顶端嵌顿于肛管之上,加上外括约肌的强力收缩,可致黏膜压迫性缺血和坏死,大量脱垂时,敢黏膜下血管伸展,破裂也可致缺血,局部黏膜缺血常可形成溃疡。

2.损伤:部分患者在排粪困难的情况下,自行以手指插肛以诱导排粪或复位脱垂的直肠时造成黏膜损伤,致溃疡形成。

此外,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还可能与肠道炎症,血管异常,细菌或病毒感染等有关。

溃疡下缘距肛缘3.0~15.0cm,多在7.0~10.0cm处,高位少见,①溃疡位置:70%位于前壁,20%位于后壁,10%呈环形,常骑跨于直肠瓣膜处,亦有报告病变位于直肠前壁及前侧壁者占60%~70%;②溃疡数目:70%为单个,30%为多个,高位溃疡为多个;③大小:自火柴头大到5.0cm3.0cm,多数直径为2.Ocm;④外形:1/3为不规则葡萄形或卵圆形;1/3为直线形,长数毫米到2.0cm;1/3为圆形或卵圆形,单个溃疡多数较浅,边界清楚,基底覆有灰白色坏死物,溃疡周围黏膜呈轻度炎症,可呈结节状,故可综合为4个典型表现:直肠腔内有黏液,血液,黏膜发红及水肿.

(1)钡剂灌肠:Reginald报道15例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其中9例钡剂灌肠检查示直肠狭窄,黏膜颗粒粗,直肠瓣增厚,认为其屈非特异性,不易与癌及炎性病相鉴别。

(2)排粪造影:有独特意义,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行排粪造影检查,可发现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会阴下降,肠疝和直肠脱垂等变化。

Rnooks报道20例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患者,其肛管静息压均无变化,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50%做排粪动作时耻骨直肠肌反常收缩;75%肛门外括约肌单根纤维密度增加;60%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延长,故该氏认为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存在肛门外括约肌神经性损伤,肌电图测定发现做排粪动作时,耻骨直肠反常活动增加。

这是区别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与肿瘤,炎症肠病及其确诊的唯一可靠依据,其特征性表现是黏膜固有层纤维闭塞,黏膜肌增厚并被纤维充填,肌层纤维化并增厚,可突向肠腔,黏膜下有异位腺体,根据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病理变化,可分为2期:①溃疡前期:表现为黏膜固有层由成纤维细胞和排列规则的肥大黏膜肌层代替,以后黏液腺间平滑肌进一步肥厚并排列不规则,黏膜肌层和固有层增厚;②溃疡期:始为肠腔表面息肉样变及上皮下毛细血管扩张,继之溃疡形成,伴纤维蛋白等渗出物,类似伪膜性肠炎,并出现典型黏膜固有层纤维化闭塞,黏膜肌层排列紊乱增厚,以及黏膜下腺体异位或形成囊性扩张。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治疗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应进食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排便困难时应用缓泻药,应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继发感染时,服消炎药物,经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可行局部手术切除,但易复发,伴有直肠脱垂者可行直肠固定术,本病多呈良性经过,但有癌变的可能。

1.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药物治疗:治疗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药物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激素灌肠治疗,当治疗无效时可针对患者排粪困难应用高纤维饮食,容积性泻剂等一般治疗,其不但可软化大便,使便柱增粗,减轻用力排粪及肛门疼痛等,减少或避免直肠脱垂的发生,达到促进溃疡愈合的效果,而且还可帮助患者养成避免用力排粪的习惯,对测压,肌电或排粪造影发现有括约肌反常收缩者,生物反馈训练可有助于消除症状,特别是对经直肠固定术后仍存在症状者。

2.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手术治疗:由于多数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的患者有直肠脱垂或内脱垂,故目前多主张采用直肠固定术治疗脱垂,辅以生物反馈法治疗,其手术指征为:①直肠脱垂;②经保守治疗无效;③排粪造影有直肠内脱垂,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