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潴留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与胃动力有关。临床上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呕吐物常为宿食,亦常伴上腹饱胀和疼痛。急性患者由于呕吐而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也可由于反复呕吐而致胃酸和钾离子的丢失,进而引起碱中毒。胃是一个具有多功能的最初消化器官,根据胃运动的功能特点之不同,又把胃分为近端胃(胃底和胃体近端的1/3)、远端胃(胃体远端的2/3和胃窦区)西部分。近端胃经常保持紧张性收缩,以调节胃内压力和适应接纳摄入的食物,约有80%的胃内容贮存于胃体和胃底部。远端胃则有机械泵样特性,具有明显的收缩活动,产生有规律的向幽门的蠕动波。这种规律蠕动可能与胃肌电活动有关。蠕动能将食物研磨、搅拌、混合,然后形成食糜推向十二指肠。此时十二指肠的压力相应地低于胃内压力,以此完成胃排空之目的。反之胃内压力低下,幽门阻力增大,十二指肠压力升高,即发生胃潴留。有关研究说明,大脑中枢同样参与胃排空。行为研究证明,焦虑和恐惧能使胃排空延缓。由此可以认为中枢作用也是胃排空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胃肠激素和肽类对胃肠排空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发现,胃和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所至的胃排空障碍者血中胃动素的水平以及消化间期皿相运动有关的胃动素高峰水平明显降低。此外,迷走神经切断、抗胆碱能药物也能诱发胃排空障碍。近年来,临床一些医学科学家们将一组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称谓“胃轻瘫综合征”,说明胃轻瘫与胃排空延缓相伴而行,因此可以认为胃轻瘫导致胃潴留。也有人发现伴有幽门螺杆菌的胃轻瘫病人很少有胃排空的异常,因此二者是否为因果关系尚有争议。但大量资料证明相当一部分胃轻瘫病人胃窦压力明显降低,尤其是餐后胃窦压力降低更为突出,是否可以认为胃窦压力降低也是造成胃潴留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待商榷。
证候:呕吐宿食,胃脘嘈杂,腹胀腹痛,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腻,脉浮。
证候分析:外邪犯胃,阻遏气机,胃失和降,受纳传化不利,故而呕吐宿食,胃脘嘈杂;因有表邪,故而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均为外邪犯胃之征象。如若表邪不解,入里化热,热灼胃阴,还可出现口干烦渴喜冷饮,此时舌红苔黄腻或少苔脉浮数。如外邪以寒为主,则以恶寒为主,呕恶清水,舌淡苔白,脉浮紧。
证候:呕恶嗳气,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脘腹胀痛,食后更甚,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不足,运化失常,肌肤无以充养,故而乏力倦怠,面色萎黄;胃主受纳腐熟传化,胃气虚弱,摄入之食失于传化而滞于胃中,脾胃气机受阻,故而脘腹胀痛;宿食不去新食不入,故而呕恶嗳气、食少纳呆,食后更甚;舌淡苔白、脉弱均属脾胃不足之征。
证候: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胃脘饱胀,倦怠乏力,面色晃白,四肢不温,喜暖恶寒,口干不欲饮,舌质淡,苔白腻,脉濡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脾胃蠕动无力,饮入水谷不能正常运化传送,故而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摄入水谷滞而不传,故而胃脘饱胀;阳虚不能温布,则面色晃白,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寒不化水,水液不能布达,故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脉濡弱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证候:呕恶反复发作,呕吐量不多,有时为干呕,胃脘隐痛或脘痞不舒,并伴烧灼感,口燥咽干,大便不畅或秘结,舌红津少,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胃阴不足,胃阳偏亢,虚热内生,热郁胃中,胃气不和,致胃脘隐痛,或脘痞不舒;热灼胃络,则感脘腹烧灼;胃阴亏虚不能滋润咽喉,则口燥咽干,不能滋润大肠,也可引起大便秘结;阴虚热扰,胃气上逆,则呕恶频作;阴液不足,则呕吐量少或干呕;舌红津少,少苔或无苔,脉细或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证候: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吐后腹痛得减,厌食,舌淡红或红,苔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多因饮食不节,或食用不易消化之食物,引起宿食停滞于胃所至。食滞胃脘,阻滞气机,故院腹胀满疼痛;胃失和降而上逆,胃中腐败谷物挟腐浊之气上泛,故见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馊食、厌食;吐后邪消,故胀痛的减;如滞而化热,可见舌红,苔厚腻;苔腻,脉滑均为食浊内阻之象。
证候:呕吐吞酸,胸胁满痛,胃脘痞胀,或灼痛和嗳气频繁,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气机失于和降,因而呕吐吞酸,暖气频繁,胸胁满痛;如气郁化火,则烦闷不舒;舌边红,苔薄腻,脉弦为气滞肝旺之征。
证候:呕吐痰涎清水,食欲不振,院闷不适,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脾失运化,痰湿内停,胃气不降,则院闷不食;内停之痰湿随胃气上逆。则呕吐痰涎清水;水饮上犯,清阳之气不展,故而头晕心悸;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停滞之象。
1.呕吐:呕吐无规律,日夜均可发生,一天一次至数次。呕吐物常为4~6小时以前的宿食,一般不含胆汁。急性呕吐频繁者可出现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可导致胃酸和钾离子丢失而引起碱中毒。
2.上腹饱胀、疼痛腹痛可为钝痛、绞痛或烧灼痛。呕吐后症状可缓解。
3. 查体可有脱水表现,上腹部膨隆、中上腹部压痛并伴振水声。部分患者可见胃型,如伴有自左向右的胃蠕动波增强者,提示胃之出口处阻塞,如仅见到胃型而无蠕动波则提示胃张力缺乏。
本病应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消化系统疾病相鉴别。
1.慢性胃炎本病是种常见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容易与胃潴留相混淆,如临床上也出现饱胀、嗳气、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道症状,但慢性胃炎呕吐不剧烈或呈胆汁性呕吐,胃肠X钡餐和胃镜是二者的可靠鉴别手段。
2.消化性溃疡本病也具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道症状,但疼痛呈典型的周期性和节律性是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可通过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鉴别。
3.胃神经官能症本病除消化道症状外,常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症状,情绪波动与发病有密切关系。胃镜或胃肠X线钡餐检查呈阴性。
由于胃肠动力障碍被认为是功能性胃潴留的主要因素,所以除一般对症治疗如少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外,根据中医辨证结合促动力药物的酌情使用是治疗本病的常用方法,尤其对慢性胃潴留更为适宜。此外针灸、推拿及气功等也被人们接受。
由于胃肠动力学被认为是功能性胃潴留的主要因素,所以根据中医辨证组拟基础方结合促动力药物的酌情使用,已成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慢性胃储留患者更有意义。西药促动力药物常选吗丁啉、胃复安、西沙必利等;中药促胃排空作用的药物有枳实、枳壳、槟榔、苏子、陈皮、白术、白豆蔻等。急性胃潴留及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可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此时应以西医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为主,中医中药治疗为辅。如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者,可以考虑胃造瘘术、幽门成形术及空肠造瘘术,以减轻胃内压力和保证患者的营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