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住肉孢子虫病图片
[病原体]住肉孢子虫属住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dae)、住肉孢子虫属(Sarcocystis)。根据其寄生的宿主不同,将其命名为不同的种,如牛住肉孢子虫(S.fusiformis)、羊住肉孢子虫(S.tenella)、猪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马住肉孢子虫(S.bertrami)等。住肉孢子虫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二宿主寄生虫,一般草食动物为中间宿主,而犬、猫等肉食动物为终末宿主。各种住肉孢子虫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寄生于肌肉组织中的虫体呈包囊状物(孢子囊),与肌纤维平行,多呈纺锤形、卵圆形、圆柱形等,灰白或乳白,小的肉眼无法看到,大的可长达1cm到数厘米。孢子囊又称米氏管(Miesherstube)。囊壁由两层构成,外层较薄,为海绵状结构,其上有许多伸入肌肉组织中的花椰菜样突起;内层较厚,并向囊内延伸,将囊腔分隔成若干小室。发育成熟的孢子囊,小室中有许多个肾形、镰刀形或香蕉形的滋养体。滋养体又称雷氏小体(Raineyscorpuscle),长约10-12m宽4-9m一端微尖,一端钝圆,核偏于钝端,胞浆中有许多异染颗粒,孢子囊的中心部分无中隔和滋养体,被孢子虫毒素所充满。
[生活史]住肉孢子虫是一种二宿主寄生虫,草食动物或杂食动物是中间宿主,而肉食动物为终末宿主。肉食动物食入含有住肉孢子虫囊的肌肉后,虫囊在体内被消化,囊内的缓殖子或裂殖子被释放进入肠腔。后经吸收作用又进入肠上皮细胞中,形成大小不等的雌、雄配子,雌、雄配子经一段时间后,相互靠近而发生受精作用,此时就形成了合子。合子再继续发育,其表面会形成一层壁,此时的合子称为卵囊。卵囊继续发育而进入肠固有层,形成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有4个子孢子。卵囊因壁薄而容易破裂,因此,孢子囊被释放出就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带有成熟孢子囊的粪便如得不到及时清除,会污染中间宿主的饮水和饲料,牛、羊等草食动物食入带有孢子囊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后,孢子囊经消化释放出子孢子,子孢子在中间宿主的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行增殖,形成裂殖子,裂殖子在肌肉处形成住肉孢子虫包囊。
[流行病学]住肉孢子虫病流行很广,我国广州、湖南、湖北、西安、甘肃、新疆、青海等地有水牛、牦牛、绵羊和猪住肉孢子虫的报道。被带虫粪便污染的饲草(料)和饮水等都是本病的传染源。饮食是主要传播方式。该病的感染率较高,世界各地屠宰的家畜中,牛的总感染率为29%-100%,绵羊为28%-100%,猪为11%-70%。
[发病机理]住肉孢子虫的致病性很低,但严重感染时可有肌肉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如孢子虫囊破裂,其释放的内毒素(住肉孢子虫毒素)会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引起毒性反应和病变。
[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无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非特异症状。
宰后检验时,呈囊状的住肉孢子虫主要寄生于肌肉组织,如心肌、舌肌、咬肌、膈肌,也可寄生于食管外膜甚至脑组织。如虫体死亡、钙化,则呈灰白色斑点硬结,或为不明显的斑纹。组织上住肉孢子虫多寄生于肌肉纤维中,也可见于浦金野氏纤维中,包囊一般完整,周围肌纤维除压迫萎缩外,无其他变化。但如包囊破裂崩解,虫体死亡,则会引起局部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反应和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也可发生变性、坏死及其进一步发生钙化。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裂殖体;肝呈现非化脓性肝炎病变,肾小球及肾间质有单核细胞浸润;真胃和肠黏膜水肿、散径性糜烂和溃疡,少数裂殖体游离于血管内皮表面或镶嵌于内皮细胞间;淋巴组织可见多发性坏死灶或融合性坏死灶,并伴有血管闭合或栓塞以及血栓形成,髓索扩大,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占据,髓窦内充满大量巨噬细胞。
[诊断]生前难以确诊,但可试用横纹肌孢子虫体和虫囊的检验。同时,检验机体内有无住内孢子虫毒素可作为辅助诊断。间接血凝试验和ELISA试验等免疫学手段,是检验该病的最有效和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但还不很成熟。死后可用病理学诊断法。
[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氨丙啉、氯苯肌等抗球虫药可用于本病的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预防的原则是切断传播途径,因此隔离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防止动物粪便污染饲料和饮水、尽可能地避免给狗等肉食类动物喂食住肉孢子虫感染的牛羊肉、坚持对屠宰时发现已被住肉孢子虫感染的肉、脏器和其他组织进行剔除和焚烧等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应加强卫生管理及检疫工作,严防传染源进入牛羊的活动区。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