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孢子虫病Sarcocystosis
疾病名称肉孢子虫病(Sarcocystosis)
概述
肉孢子虫病是由肉孢子虫寄生于肌肉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性疾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对畜牧业造成危害,偶尔寄生于人体。人感染后,有的表现为恶心、腹痛、腹泻、头痛及发热等症状;有的出现肌肉痛、局灶性心肌炎、嗜酸性细胞增多等现象。
肉孢子虫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和猪等)的寄生虫。文献记载的虫种有120余种,其中已知生活史的有56种,寄生于家畜的有20余种,寄生于人肠并以人为终宿主的肉孢子虫有2种,即猪肉孢子虫和人肉孢子虫,前者的中间宿主为猪,后者的中间宿主为牛。上述2种均寄生于人的小肠,故又统称人肠肉孢子虫。此外,以人为中间宿主,在人的肌肉组织内形成肉孢子虫囊的为人肌肉肉孢子虫,也称林氏肌肉孢子虫。
病原学
肉孢子虫生活史中有卵囊和肉孢子囊两种形态。成熟卵囊长椭圆形,内含2个孢子囊。因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进入粪便的孢子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壁双层而透明,内含4个子孢子,大小为12.6~16.4m8.3~10.6m。肉孢子囊在中间宿主的肌肉中形成与肌肉平行的包囊,呈圆柱形或纺锤形,色灰白至乳白;大小差别很大,大的长径可达5cm,横径可达1cm,通常长径为1cm或更小,横径1~2mm;囊壁由2层组成,内壁向囊内延伸,构成很多中隔,将囊腔分成若干小室。发育成熟的包囊,小室中包藏着许多香蕉形的慢殖子,又称南雷氏小体或囊孢子
人和猕猴、黑猩猩等食肉类动物为人肠肉孢子虫的终末宿主,牛、猪分别为人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终宿主粪便中的孢子囊或卵囊被中间宿主(食草类动物)食入后,子孢子在其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在血管壁内皮细胞中形成裂殖体,进行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进入肌肉组织中发育为肉孢子囊。肉孢子虫囊内滋养母细胞或称母细胞,增殖生成慢殖子。肉孢子囊多见于横纹肌及心肌。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虫囊被终宿主吞食后,囊壁被蛋白水解酶破坏,慢殖子释出并侵入小肠形成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为卵囊,逐渐发育成熟。人肌肉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为人,其终宿主可能是食肉类哺乳动物、猛禽或爬行类。
传播源
本虫最早于1882年在猪肉中发现,到20世纪初才被确认为一种常见于食草动物(如牛、羊、马和猪等)的寄生虫。本病对动物的危害较严重。人作为中间宿主而被肉孢子虫的肉孢子囊寄生在肌肉的病例并不多见。国外已报道28例肌肉型肉孢子虫患者,国内报告人体肌肉感染人肉孢子虫病5例;山东、甘肃各1例,西藏3例。
传播途径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和西藏,人体自然感染率为4.2%~21.8%,猪的感染率从4.3%~61.5%不等。该病的流行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重要关系,如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有嗜食生猪肉的习惯等。
易感性
人感染肉孢子虫是由于进食了未经煮熟或生的带有肉孢子虫包囊的猪肉、牛肉等所致。人作为终宿主的人肠肉孢子虫感染较为常见。
发病机制
人通过食入牛、猪等中间宿主肌肉中的肉孢子虫囊而感染。在肌肉中的肉孢子囊可破坏所侵犯的肌细胞,当长大时可造成邻近细胞的压迫性萎缩,如囊壁破裂可释放出一种很强的毒素-肉孢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心、肾上腺、肝和小肠等,大量时可致人死亡。
人类临床表现
人类 感染本虫后其致病作用一般不很明显,但在严重感染的急性期,即裂殖体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增殖,释放大量裂殖子分布到全身时,可引起牛、羊的消瘦、流产、瘫痪和死亡。人体感染后,多数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在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间歇性腹痛、腹胀、腹鸣、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发生贫血、坏死性肠炎等。
动物临床表现
动物 猪的肉孢子虫病相当普遍,通常不显症状,但由于大量虫体寄生于肌肉中,致使局部肌肉变性而降低了利用价值,检验中应废弃掉。严重感染时则可能出现不食、腹泻、发育不良、腰无力、肌肉僵硬、运动困难、跛行或短时期的后肢瘫痪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剖检时常见肌纤维中有包囊状物(孢子囊),其长0.5~4mm,为灰白色或乳白色,有两层膜,囊内有很多小室,小室内有许多香蕉形的、活动的滋养体。
诊断
诊断本病通常用硫酸锌浮聚法检查粪便中孢子囊,或卵囊和活组织检查肌肉孢子虫囊。
动物肉孢子虫的生前诊断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目前已建立的方法有间接血凝、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对患者可试用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吡喹酮等治疗,有一定疗效。
左仰贤报道,成人每次600mg螺旋霉素,4次/d,连用20d可以治愈;动物可以使用常山酮、土霉素、莫能霉素、拉沙霉素、氨丙啉等治疗。
多数患者病情轻微,预后较好,一般不必药物治疗。
防制措施
预防肉孢子虫病,需加强终宿主的调查,防止其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应加强猪、牛、羊等动物的饲养管理,加强肉类卫生检疫,不食未熟肉类,切生熟肉的砧板要分开。
下一篇:隐孢子虫病(Cryptos Poridiosis)上一篇:枯氏锥虫病(Amenican Trypanosomiasis)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