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肠病
PHC的常见病因是存在相应原发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原发性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栓塞等,在此基础上长期门静脉高压症(PHT)而发生的肠黏膜损害。
1.PHC是继发于门静脉高压以肠道血管扩张为特征的一种病变。发病机制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基本相同,也与门静脉高动力循环等有关。日本山门等通过对反映门静脉压力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测定,发现肝硬化伴有PHC者明显高于不伴有PHC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仅胃血流量增高1倍,食管、小肠、结肠血流量也增加40%~60%。山门通过激光多普勒法研究发现除盲肠外,从直肠到升结肠黏膜血流量伴有PHC者较不伴有PHC者明显增多,且黏膜血流量的改变依次为重度PHC者?轻度PHC者?无PHC者。Tezuka等采用脏器反射光谱法测定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直肠黏膜,发现黏膜的血流量增加。均说明门静脉高压普遍存在的高动力循环参与了PHC的发生。有报道门静脉内径的宽度与结肠血管畸形成正比,有出血史的患者结肠黏膜损害更明显。在慢性门静脉高压者结肠的黏膜、黏膜下层的小动脉扩张,结肠的血流量增加,即内脏多血(splanchnic hyperemia),使门静脉流入的血流量增加,为维持慢性高门静脉压的机制之一。
观察门静脉高压患者体内的一些扩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胰高糖素、前列腺素、肠血管活性肽、降钙素相关基因肽、腺苷以及一氧化碳等增加,可能与合成增多、灭活减少及门-体分流等因素有关。在门静脉高压患者外周动脉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下降,已知在门静脉高压时体内缩血管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高于正常。但内脏血管却以扩张表现为主,呈现高动力循环。这与患者内源性血管扩张物质增加有关,致使外周动脉扩张,继而出现高动力循环。
诸多介质中一氧化氮被认为是引起肝硬化患者血管扩张、高动力循环及PHC的关键介质。一氧化氮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介导黏膜血管主动扩张以及黏膜微循环障碍参与PHC的发病过程。实验观察门静脉高压时胃肠道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增加,一氧化氮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一氧化氮还有抑制胃肠平滑肌作用,引起阻性充血、肠道运动功能紊乱,都参与PHC的发生。另外,胰高糖素对引起门静脉高压肠高动力循环也起重要作用,胰高糖素可使肠道血管扩张,并使肠道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的缩血管作用的反应性下降。以上最终导致内脏淤血,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胃肠黏膜下广泛水肿,血管扭曲扩张,肝功能障碍和肝内外门-体分流。
2.肠黏膜及黏膜下血管扩张和黏膜固有层水肿增厚为PHC特征性组织学表现。光镜下可见结肠黏膜水肿、淤血、大量毛细血管扩张,并偶见动-静脉短路,可伴有黏膜组织轻微炎症,少数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轻度增生,黏膜固有层可见轻度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形成糜烂而致出血;部分病例黏膜下层或肌间神经丛可见水肿及神经细胞变性。电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内皮和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
除基础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外,至今详细的PHC的自然史的研究报告很少,PHC主要表现为结直肠出血。出血主要缘于黏膜下静脉曲张,门静脉内压力突然增高、肠内粪便摩擦、黏膜表面糜烂或溃疡、黏膜对损伤耐受和修复能力下降、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质量或数量下降等,都是引起出血的因素。结直肠各个部位均有静脉曲张出血报道,其中直肠静脉曲张发生率最高,但远较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低,出血量也少,且轻而自限,少有需住院或输血者。凡有鲜血便伴门静脉高压者应考虑直肠静脉曲张,并需与痔出血鉴别。因结肠血管扩张引起的活动性渗血较PHG少见。
1.有门静脉高压及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相应原发性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原发性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栓塞、肠系膜动静脉瘘等。
(1)饮食:宜进食含丰富维生素、少渣、少纤维素的饮食,保证一定量的高质量蛋白质摄入,50~100g/d。
(2)戒酒:酒精能使肠道血管扩张,增加门静脉血流和压力,并能损伤胃肠黏膜,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诱因,应严格戒断。
(1)预防消化道再出血:PHC如无消化道出血,一般不需要治疗。有出血史者预防消化道再出血,治疗主要以降低门静脉压力为主。口服普萘洛尔,通过阻断肠道血管2受体,能显著收缩血管减少肠道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肠黏膜充血,改善PHC时肠道微循环,用法同PHG。其他还有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维拉帕米(异博定)等以及硝酸甘油类药物,可以和普萘洛尔合用,以增进疗效。
(2)止血:对活动性出血者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方法相似。常用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奥曲酞止血。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