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海绵样变症状
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门静脉内不规则排列的增生的小静脉即门静脉海绵窦样变、门静脉主干完全或部分血栓或癌栓形成引起门静脉闭塞,后导致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肝门区或门体间形成大量侧支循环血管丛。CTPV的侧支血管来源于与淋巴管、胆管、血管伴行的小静脉和新生小血管。由于病变部位在肝外门静脉,肝脏本身往往正常或病变很轻微。因肝脏血流灌注不足,肝功能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门静脉高压形成后,最主要的病理变化之一是在门静脉和体静脉之间建立许多交通支并明显扩张,血流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门静脉压力。当门静脉阻塞范围较局限时,如仅为主干阻塞,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侧支静脉可以跨过阻塞部位与肝内开放的门静脉分支相通,使肝脏的门静脉血流灌注保持正常。在门静脉阻塞范围较广时,尽管门静脉海绵样变的侧支静脉参与了门静脉循环,但侧支静脉代偿不足,仍可导致门静脉高压。
主要是针对门静脉高压症和继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进行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仅起辅助作用。
1.药物治疗? 应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使门静脉系及其侧支循环的阻力减低,内脏血管收缩,降低门静脉及其侧支的血流量和压力,使出血处血流减少,达到止血效果,止血率60%左右。常用的药物有垂体后叶素,0.4μg/min静脉点滴。14肽生长抑素,首剂250μg静脉推注,继以250μg/h持续静脉点滴。8肽类似物(奥曲肽),首剂100μg静脉推注,继以250μg/h持续静脉滴注。
2.介入放射治疗? 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确定出血部位及原因后,经导管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
3.内镜治疗? 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或食管曲张静脉套扎,必要时胃底曲张静脉内注射组织黏合剂栓塞血管,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文献报告有效率达80%~96%,再出血率12%~28%。但此法可引起食管的穿孔、狭窄,偶可引起其他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的血栓形成。
4.手术治疗? 肝功能较好且伴有脾功能亢进者宜手术治疗。
(1)分流术;包括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脾静脉-左肾静脉分流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流术虽能降低门静脉压力,控制消化道出血,但过多分流的门静脉血流不仅造成入肝血流的减少,同时还会引起肝性脑病的发生。
(2)断流术:各种门-奇静脉断流术曾广泛用于治疗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但疗效较分流差。由于断流术很难将曲张静脉完全离断,即使断开的静脉,也可能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再次“沟通”;断流还会破坏向肝性交通静脉,故很少作为首选的术式。目前常用的有食管下端及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止血确切,能保持门静脉向肝血流。
(3)分流加断流:目前大多采用联合分流术加断流术。通过解除脾功能亢进,降低门静脉压力达到急性止血和预防远期复发出血的目的。
(4)脾切除:针对脾大、脾功能亢进。
(5)其他:如门静脉内球囊扩张断流术控制急性出血,术中脾静脉内置入腹腔导管,术后经脾静脉导管在放射介入下置入球囊扩张导管进行门静脉主干扩张,解除了门静脉梗阻,有效降低门静脉高压。
(6)联合治疗:临床发现,每种术式都有弊端,单纯脾切除术再出血率可高达90%,且可引起致命的脾切除术后败血症,应尽量避免应用。脾切除加断流术将会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提高,虽然对急性出血可起到立刻止血的作用,但日久必然会有新的侧支循环建立,再次发生出血难以避免。有文献报道门体分流术加门奇断流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佳选择。特别是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食管下段胃底切除吻合(Phemister手术),可能会获得较好的长久止血效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