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发布日期:2014-11-26 23:02:58 浏览次数:1595

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当人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和红细胞的抗原性发生变化或外来感染如支原体与红细胞有相同的抗原性时,则会产生自身抗体。本病由于免疫功能紊乱所产生自身抗体,结合在红细胞表面或游离在血清中,使红细胞致敏,或激活补体,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发生溶血情贫血。

编辑本段基本分类根据抗体作用的最适温度,本病分为两类:

温抗体型由温抗体IgG引起,作用最适温度37℃,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

~30%病例原因未明称原发性,其余为继发性,常继发于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风湿病、某些感染和慢性炎症及卵巢瘤等,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和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有助诊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主要是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切脾治疗。

冷抗体型又分为两种:(1) 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冷凝集素综合征由冷抗体IgM引起,因在低温最适是0~5℃时能直接凝集红细胞并产生雷诺氏现象而得名,除原发性者外,可继发于感染如支原体肺炎或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性疾病等,冷凝集素试验效价增高有诊断价值,除治疗原发病外,可用免疫抑制剂,严重者可输洗涤红细胞和血浆置换。(2) 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很罕见。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报道AIHA的人群年发病率为1.25/10万;瑞典为2.

0/10万。AIH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数患者年龄超过40岁,发病年龄高峰在70~80岁。女性多于男性。种族间无显著差别。家庭聚集性不明显,个别报道1家几个AIHA患者,但其皆继发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我国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曾发表过AIHA病例构成比资料,未见人群发病率报道。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成人多见女性稍多于男性。原发者约占45%。

编辑本段症状体征1.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常表现为全身虚弱、头昏,以发热和溶血起病者较少见。急性型多见于小儿,但有时也见于成人,往往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寒战高热、腰痛、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神经系统表现有头痛、烦躁以至昏迷

皮肤黏膜苍白黄疸可见于1/3患者,半数以上患者有轻度至中度

脾大,1/3患者有中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淋巴结肿大。一些较少见的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胃肠道不适、酱油色尿、绞痛、心衰、水肿等。

2.分型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所需温度不同,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2种。

(1)温抗体型AIHA:温抗体一般在37℃时最活跃,主要是IgG,少数为IgM。按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2种。继发性的原因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病毒感染、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溃疡性结肠炎、Rh阴性妇女妊娠Rh阳性胎儿、妊高征、卵巢皮样囊肿等。

(2)冷抗体型AIHA:冷抗体在20℃时作用最活跃,主要是IgM,凝集素性IgM多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可直接在血循环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冷凝集素综合征可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可继发于病毒或梅毒感染。

编辑本段诊断检查根据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等表现,该病诊断并不困难。但应寻找引起本病的原发病。

除上述试验外,尚有采用125I-葡萄球菌蛋白A、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等测定抗体更敏感的实验方法。这些方法目前还不普及,但对减少所谓“Coombs试验阴性的AIHA”起重要作用。

其他辅助检查: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B超、心电图等检查。

编辑本段疾病病因本病可为原发性,也可继发于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造血系统肿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

细胞增多症)、药物(左旋或甲基多巴等)、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红细胞通常认为是正常的,但其表面长吸附有不完全抗体——Igg和(或)。被致敏的红细胞并不在血管内溶血,而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为巨噬细胞所破坏,也可能仅一部分膜被拖住消化。

由于膜的不断丧失,终至成为球形细胞,在脾索内被阻留而吞噬。如果膜上同时存在IgG和可加速致敏红细胞被脾破坏。巨噬细胞对致敏细胞的破坏决定于“附着”及“摄入”两种作用。受体与“附着”有关而“摄入”则依赖于IgG-Fc受体。两种受体有相互协同作用。如果单独附着,溶血并不严重,因为未能进一步被摄入,不致造成吞噬。吸附的红细胞多在肝内被阻留破坏,是由于肝内血流丰富,具有更多的吞噬细胞。

编辑本段病理生理AIHA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产生及溶血的发生。 1.抗体产生

(1)血管外溶血:自身血细胞抗体(主要是温型抗体)与红细胞(有时包括白细胞和血小板)结合,使抗体的Fc端构型发生变化,并同时激活少量补体使红细胞膜上黏附一定量的C3b/C4b,构型发生变化的Fc端及C3b/C4b分别与单核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及C3b/C4b受体结合,最后导致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溶解、破坏;当破坏的红细胞量超过骨髓产生的红细胞量时,机体就发生贫血;当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出较多破坏红细胞的代谢产物~间接胆红素时,就会引起胆红素代谢紊乱,发生高胆

红素血症(黄疸,血清间接胆红素增高,尿胆原或尿胆素增高,胆结石胆囊炎,严重时甚至可发生“核黄疸”等);当此型溶血反复、长期发生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就会反应性增殖,出现肝、脾大。

(2)血管内溶血:某些自身红细胞抗体(主要为冷型抗体)在血管内与红细胞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并同时结合、激活补体;补体直接破坏红细胞,进而引起血管内溶血。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时,机体就会发生贫血。血管内溶血同时导致高游离血红蛋白血症: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升高、结合珠蛋白(HP)降低、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升高、高铁血红素结合蛋白降低、高铁血红素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素结合物增高。增多的FHb超过HP的结合能力时就会发生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尿,出现尿潜血试验阳性和尿Rous试验阳性。反复发生血红蛋白尿还会引起机体缺铁、缺锌,并进一步加重贫血。被HP结合的FHb要在单核巨噬细胞内代谢分解,故也有可能引起黄疸和肝脾大。在血管内被抗体凝集的红细胞还会影响末梢循环,使皮肤出现雷诺现象等。自身红细胞抗体的种类及滴度影响血管内溶血的程度。当冷抗体为冷凝集素时,多数激活全补体而导致血管内溶血,仅少数致敏红细胞不激活补体。当冷抗体为D-L(Do-nath-Landsteiner)抗体时,极易在低温下固定补体,37℃时激活全补体,发生较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当然,对于同一种抗体来说,一般滴度高者溶血就重。

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病史及症状(1) 病史提问:注意:①有无黄疸、输血史;②是否有疼痛性手足发绀;③是否患有淋巴系统肿瘤、骨髓瘤、胃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支原体、病毒感染及梅毒等疾病。④是否应用青霉素、奎尼丁、奎宁、甲基多巴等药物。

(2) 临床症状:头昏、乏力气短心悸;寒战、发热、腰痛、胸闷(急性溶血)。

体检发现贫血外貌、皮肤、巩膜黄染、脾轻度肿大,部分病人有手足发(冷抗体型)。

辅助检查血象:血红蛋白减少,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血小板正常;网织红细胞增高,小球形红细胞增多,可见幼红细胞。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幼红细胞增生明显。粒系、巨核细胞系正常。血间接疸红素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或消失,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尿含铁血黄素阴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或阴性(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冷凝集素综合征)。冷热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鉴别诊断1.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家族史;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10%;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自溶试验:溶血5%。

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酸溶血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阳性,尿含铁血黄素试验阳性。

3.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阳性;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篮纸片法:G6PD活性减低。

编辑本段疾病治疗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病因明确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400~600mg/d,静脉输注,3~5d后改用强的松:1mg/kg/d,口服,7~10d内病情改善,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时,每周渐减强的松用量10~15mg,直至强的松20mg/d,定期查血红蛋白及网织红细胞计数2~3周,若稳定每周减强的松2.5mg,至5~10mg/d,或隔日应用强的松10~20mg维持治疗6个月。脾切除: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周溶血和贫血无改善;或每日需较大剂量强的松(15mg)以维持血液学的改善;或不能耐受强的松、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有禁忌证者应考虑脾切除治疗。脾切除前最好做51Cr红细胞寿命和扣留试验,判断切脾疗效。免疫抑制剂:对糖皮质激素及脾切除治疗不能达缓解;有脾切除禁忌证;每日需较大剂量强的松(15mg)维持血液学改善者。应用硫唑嘌呤:50~200mg/d;环磷酰胺:50~150mg/d。血液学缓解后,先减少糖皮质激素剂量,后减少免疫抑制剂至维持剂量,维持治疗3~6个月。用药期间注意观察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1) 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0.4~1.0g/kg,连用5d,对小部分IgG介导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一定疗效,但疗效短暂。

(2) 血浆置换:适用于抗体滴度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的病人。

(3) 输血:溶血危象或贫血严重的病人可适量输全血或洗涤红细胞。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寻找潜在疾病,治疗原发病。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免疫抑制剂:对保暖及支持治疗无效病人可应用,苯丁酸氮芥:2~4mg/d,疗程3~6个月(或环磷酰胺:100~150mg/d,疗程3个月)。

编辑本段疗效判断1. 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均在正常范畴。血清蛋红素测定在正常范围。直接及间接Coomb`s试验均转为阴性。

2. 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红蛋白在80g/L以上,网织红细胞数在5%以下,血清总胆红素不超过34£mol/l(2mg/dl),Coomb 阴性,或仍为阳性但效价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3. 无明显疗效:治疗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或溶血症状,实验室检查未能达到部分缓解标准者。

风湿侵入其他脏腑会导致其他严重的系统病。比如肺主皮毛,侵入肺发在皮肤上,应是红斑狼疮;肝主筋,侵入肝引起筋的病变,现在看应是重症肌无力;侵入脾则会肌肉萎缩。以上几种情形,用除风湿的方案治疗成功,从而进一步加深“很多系统性疾病可能都是风湿性疾病”的猜测。

那么,侵入心呢?风湿性心脏病应该是最基本的一个。本文要讨论的疾病,自身免疫力溶血性贫血。现在看,恐怕不止这一种了。因为血管中生肉芽组织的系统性患者,用除风湿的方案已经初现成效。

综上所述并非现代学者的发明,而是来源《内经·素问·五痹论》。五痹论》中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血痹”。五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湿。我们不能受风湿概念的影响,先入为主的把风湿理解成关节炎等等的疼痛概念了。其实中医风湿的概念非常广大,凡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为病的,统统为痹。痹之意也大矣哉。

编辑本段预防常识1心情愉快。2不能吹风,风扇空调。3不能吃生冷食物。如雪糕、冰啤酒、海鲜。4注意脚的保暖。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为人体内免疫功能发生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破坏因素(补体、抗体),从而导致机体内红细胞过早加速破坏,从而临床上出现贫血症状。本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由于本病大多继发于其他疾病,故明确诊断后应继续寻找有无原发疾病如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才能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才能使疾病真正得到治愈。治疗期间应遵嘱定时服药,特别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不可随意自行停药或减量,否则会引起疾病加重及出现严重并发症。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