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恶性淋巴瘤
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内镜下可以观察恶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弥漫型、息肉型及溃疡型等基本形态。
1.弥漫型 以浸润为特征,肠壁弥漫性增厚变硬,可见病变肠段失去正常光泽,肠腔狭窄,蠕动消失,注气后仍不能扩展肠腔。粘膜面可见增厚似脑回状的皱褶,也可呈弥漫性结节状改变,表面糜烂或浅表溃疡,类似于浸润癌,但累及范围广。
2.息肉型 肿块呈宽基、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息肉样肿块,易误诊为良性息肉或息肉样癌。瘤体大的表面可出现溃疡及出血,并可引起肠腔狭窄。也可呈现多发性大小几乎相等的半球息肉,类似良性淋巴样息肉病。表面光滑,色白。但局部往往因浸润增厚,结肠袋半月襞消失,局部僵硬,蠕动消失。
3.溃疡型 恶性淋巴瘤可呈现恶性溃疡特点,但部分患者也可表现为良性溃疡改变:溃疡平坦表浅,表面白苔,周堤平坦等。此外,尚有一种肠外肿块型,因由内向肠腔外生长肿块引起,可压迫肠腔使其狭窄,但粘膜面正常。
大肠恶性淋巴瘤 -
辅助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内镜下阳性率高达到50%~80%,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时在内镜下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但活检病理始终只能发现炎性细胞浸润,未见癌。这是因为肠型恶性淋巴瘤虽然在组织学上有一定的特征如组织细胞和
淋巴细胞的异型、病理核分裂像、组织结构破坏等,但常因取材过浅、组织块太小,组织钳夹时的挤压等而不能确诊。因此本病取材活检有别于 结肠癌 ,除了粘膜取材外,夹取粘膜下组织很有必要。而一旦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数次不符时应警惕本病的可能。
大肠恶性淋巴瘤 -
治疗
cls生物治疗中的DC-CIK细胞,DC-CIK疗法隶属于生物治疗范畴,现代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患者运用DC-CIK疗法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有抑杀癌细胞的作用,二是增强宿主的免疫力,这些作用对患者术前控制病情及术后预防复发均有好处。
淋巴癌晚期生物治疗是以DC-CIK细胞因子为主导,[1] DC细胞是人体内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激活和启动人体免疫耐受机制的作用,CIK细胞是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可溶性蛋白,通过与相应的细胞表面表达的特异性受体相互作用,影响自体细胞和其他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具有高效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两者联合一起应用,可有效杀伤体内残余癌细胞,全面抑制肿瘤细胞复发转移,抑制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提高患者自主抗癌免疫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有效生存期,效果显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