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
堪萨斯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kansasii)系慢生长、光产色分枝杆菌。37℃为最适生长温度,约1~3周可形成菌落火罐网,45℃不能生长,在鸡蛋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S形菌落,偶有R形,易于乳化。在暗处培养不产生色素,菌落经光照射后可产生红色结晶样红萝卜素样色素此为本菌的特点。涂片抗酸染色可见交叉棒状杆菌,多含一至数个异染颗粒。硝酸还原试验和吐温水解试验呈阳性,烟酸试验、过氧化酶及中性红试验均呈阴性。小鼠接种有致敏性腹腔内接种可引起肝、脾、淋巴结自限性肉芽肿。
发病机制
NTM对于人类致病的潜能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作为一个类别,对于人类的致病毒性不像结核分枝杆菌那么强烈,可以移生于人体表面和分泌物,不致引起疾病。组织侵袭一般是事出有因,即发生在已有局部或系统性防御机能障碍的宿主堪萨斯分枝菌侵入受伤的皮肤伤口可发生局限性皮损,主要引起肺部感染。
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 -
临床表现
多见于肺部感染,极少侵犯皮肤。皮肤损害好发于暴露部位,为疣状高起不规则的结节,与孢子丝菌病相似,由手背逐渐扩展至前臂伸侧。面部皮损为色素性结痂疹,去痂皮后为浅在性溃疡。下肢皮损逐渐扩大成疣状肉芽肿性大斑块,可伴有轻度下肢水肿,局部淋巴结不肿大,无全身症状。
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 -
治疗
较为敏感的药物有米诺环素(美满霉素)、吡嗪酰胺、环丝氨酸及乙硫异烟胺等药,以长期联合用药为宜,也有报告使用冻干卡介苗及本菌菌苗有效,也可试用转移因子。
堪萨斯分枝杆菌感染 -
检查
在脓肿和坏死组织中可查到抗酸杆菌。
其它辅助检查:
表皮层增厚角质增生伴角化不全。真皮内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见有单核或多核巨细胞,可伴小脓肿或坏死。[1]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