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伊氏锥虫病

发布日期:2014-11-25 10:35:33 浏览次数:1600

伊氏锥虫病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家畜常发的疾病,在自然条件下,病的散布是通过吸血昆虫从病畜传播给健畜,所以本病的发生季节与媒介昆虫的出现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比较暖和的地区,吸血昆虫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存在,但一般以5-8月间为最多。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也就在这几个月当中为最多,以后随着传播者的消失而逐渐减少或停止。带虫动物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带虫现象可以保持很常时间,一般骆驼可保虫5年,牛和水牛可带虫2-3年,成为锥虫病发生与传播的危险疫源。

在老疫区,由于健畜与临诊耐过畜、带虫畜长时间在一起饲养,感染了锥虫,产生了免疫力,即带虫免疫,基本上处于散发或静止状态。一旦饲养管理条件不良,使役强度增大时,则畜体抵抗力降低,体内虫体繁殖,毒力增强,即可发病。新疫区常呈暴发或地方流行性。伊氏锥虫还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有时也能通过交配和接触污染病畜的血液而发生感染。

伊氏锥虫的抵抗力比较脆弱,在虻体内只能存活24-44小时,在厩蝇体内能存活22小时。在室温条件下,离体血液中的锥虫的运动力只能保持数小时,自来水和蒸馏水均能使它立即崩解。

伊氏锥虫病在流行病学上具有三个主要的因素:一是传播本病媒介昆虫的出现;二是带虫病畜及其他保虫宿主;三是易感动物。

伊氏锥虫的临诊症状,在各种动物之间有显著的不同。马的锥虫病几乎是不治之症,常趋于死亡;象患此病常常是严重的;牛和水牛的锥虫病一般为慢性经过,成为带虫现象,于临诊上不显症状。然而,在牛和水牛也发生急性的暴发病;骆驼的伊氏锥虫病与马的一样,但有更多的慢性经过。

1.马的伊氏锥虫病

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型。人工感染时的潜伏期为4-7天。急性和亚急性的病程经过为1-1.5个月,慢性型则可延续到4-6个月,以至数年。本病的特点是间歇性发热,并且当病畜体温升高时,则临诊症状明显,而当体温下降后,则病势趋向缓和。

马感染锥虫病后,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当体温升高到40℃以上时,在血液中可查到虫体。经2-3天后体温下降,而血液内的虫体亦随之减少,甚至消失。此时病情也逐好转,约经1-2周后体温又升高。这样经过数次发热之后,病畜则显著消瘦,心脏衰弱,高度贫血,腹下、阴筒、胸部及乳房水肿,到后期咀唇、眼、脸及四肢也发生水肿。这种水肿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定期出现和消失。病畜有时发生结膜炎和虹彩炎,以至引起失明。当神经症状出现后,则表现沉郁和嗜眠,有时也呈现兴奋状态。最后发展为后肢的轻度瘫痪或麻癖而转归死亡。

有的病畜可耐过急性之后,转为慢性病程,虽然食欲尚存,但日趋消瘦,躯体和四肢的皮肤上出现溃疡,但无丘疹,可与媾疫区别。

2.牛伊氏锥虫病

有急性和慢性两型,一般为慢性经过,成为长期带虫状态。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6-12天,热型一般为不定型的间歇热,最高达40-41℃,持续1-3天,间歇2-6天又再度上升。病畜显著干瘦,营养不良,精神萎顿,耕作无力,被毛粗干易脱落,皮肤干裂无弹力,表层不断龟裂,层层脱落。眼结膜初期充血,后期有出血点,流泪、眼脸肿胀,眼内角有白色或黄白色粘稠分泌物。

水肿是本病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四肢下部发生水肿,有时一前一后,有时左前右后,有时四肢同时肿胀。肿胀部位多在腕关节或飞关节以下的管骨节、球节部与蹄系部,个别的水肿可波及到腹下或胸前。肿胀部位有轻热,压有痛感,久之皮肤发烂,流出少量淡黄色液体,或结成黑色闸皮。患肢在行走时没有明显的跛行。

病牛的耳、尾发生坏死,不断流出黄色液体,甚至完全干涸,只乘下耳根和尾根。病畜有时出现神经症状,精神极度萎靡,有时作转圈运动,有时发生后肢瘫痪,不能起立而最后死亡。

3.骆驼伊氏锥虫病

又叫驼蝇疫,多半能耐过初期的急性发作而转为慢性经过,成为带虫者长期传播病原。自然感染时的潜伏期为2-3周,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5天。按照发病的期限,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多为突然发病,病期从十多天到一个多月,体温升高达41℃左右,稽留的天数也增多。呼吸和脉博增数,病畜精神不振,工作无力,嗜卧。结膜初期充血,流泪,继发结膜炎,眼角有粘性分泌物。后期,则病情严重,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发生水泻,终归死亡。

慢性型的病期一般从2个多月到一年以上。一般不显临诊症状,或精神萎靡,日趋消瘦,易于疲劳,食欲减退,被毛粗乱而易脱落。眼结膜苍白,常流泪,有灰白色粘性分泌物。有时病畜有咳嗽,下痢和排尿困难等现象。体表淋巴结肿胀,四肢、胸腹、阴筒等处有水种。个别病驼两后肢的球关节肿胀,甚至蹄趾发生肿瘤,容易破裂成为溃疡。在慢性病经过中,呼吸系统和心功能均无显著变化。

伊氏锥虫病的临床症状包括间歇性的热型、麻诊、贫血和体下部及腿部的水肿,脱毛,衰弱,食欲不振,骆驼还发生流产

伊氏锥虫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动物的感染性及其防御机能相关联。同时锥虫毒力的强弱和数量多少,繁殖的快慢,饲养条件的好坏以及外介环境的因素,也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动物被感染后,在锥虫的侵袭作用下,可能引起全身性的疾病过程,其致病作用,主要是由于锥虫毒素引起的。这种毒素是锥虫在宿主体内的生命活动与虫体分解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锥虫毒素在引起机体中毒时,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对全身机能的调节作用,因而在临床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性症状,如精神沉郁、发热和不完全麻痹等。

锥虫毒素能溶解红细胞,破坏造血器官,损害红细胞的产生机能。因此,病畜发生进行性的贫血,以及功能减弱和血管壁的渗透性增高,致使病畜的腹下、胸前、阴筒和四肢等处发生水肿。锥虫毒素破坏肝脏功能,使肝糖储存量降低,血糖供应不足发生低血糖症,降低了机体的解毒功能。因为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则氧气供应不足,氧化还原失调,使血液中的乳酸含量增高而形成酸中毒。

患伊氏锥虫病的尸体通常消瘦,粘膜苍白带黄色,血液稀薄,凝固不全。畜体下部、生殖器官、四肢及其他部位的皮下发生水肿,并有黄色胶样浸润。腹、胸腔内含有大量的浆性液体,并混有黄色胶样物及纤维素块。脾脏肿大,急性者髓质松软,慢性者硬度反而增强,实质贫血,包膜上有出血点。肝脏肿大,郁血,有散在的脂肪性变,呈肉豆蔻样。肾脏高度肿胀,包膜下有点状出血。心内、外膜有点状出血斑,冠状沟和纵沟的脂肪有黄色胶样浸润。胃肠浆膜常有小点出血,肠系膜有胶样浸润。骆驼和牛的第三、四胃粘膜上有出血斑,内容物稀薄。靠近肛门的直肠部分,常有条状出血。

伊氏锥虫病的病变包括脾大,淋巴结和肾脏肿胀,肝实质白细胞浸润,肾实质发炎瘀血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