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属于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so-immune hemolytic anemia)的一种,是指由血型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它是由母婴血型不合所致,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且发病早,进展迅速,严重者可致核黄疸,故是一种很值得重视的疾病。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Top]
本病是由于胎儿接受了母体的(通过胎盘)同族免疫抗体而发病,其发病条件是母体曾接受异种抗原刺激,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母体所产生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而得病。
人类有15个以上的在遗传上各自独立的血型系统,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缺乏胎儿所具有的红细胞抗原,就可能由于上述机制而使新生儿得病,但由于各血型的抗原性强度不同,抗原性强者往往优先得到免疫刺激而产生抗体,而对其他的血型抗原就不产生免疫抗体。
按照Fisher的CDE命名法,Rh有6种抗原,即C、c、D、d、E、e,其中d抗原目前尚无血清,故能测出的只有5种,按抗原性的强弱排列,5种抗原性为DCed。所谓Rh阳性,是指有D抗原的红细胞,包括DD或Dd,由于缺乏d抗体,所以凡报道为有D抗原者均为阳性;Rh阴性是指缺乏D抗原的红细胞,即表现为dd。
一般正常人血清中没有Rh抗体,除极个别人有Rh天然抗体外,其余的Rh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如不同Rh血型输血或不同Rh血型的妊娠引起。
Rh抗体的产生与个体的敏感性有很大关系,大部分接受不同Rh血型的血液输注后,并不产生Rh抗体。许多Rh阴性的妇女,生了几个Rh阳性的孩子也不产生抗D抗体。只是那些比较敏感的人或胎盘组织不致密,受了抗原的刺激后才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敏感的个体在人群中是少数。Rh阴性的妇女,怀孕Rh阳性的胎儿,大约只有1/20的胎儿会发生Rh溶血病(Rh hemolytic disease)。
由于Rh抗体只能由于人类血细胞引起,第一胎因Rh抗体浓度低发病较少,其母亲有过输血,且Rh血型又不合,或阴性的母亲出生时被阳性的外祖母D抗原致敏,第一胎也可发病。
Rh溶血病是由于Rh阴性的妇女,怀孕了Rh阳性的胎儿(此时胎儿Rh血型与父亲Rh阳性同型),接受胎儿Rh阳性红细胞的刺激,产生了抗D IgG,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发生同族免疫反应,即抗D抗体与Rh阳性(具有D抗原)红细胞发生反应,从而发生溶血。由于产妇致敏抗体的产生,必须由Rh阳性红细胞刺激,而不像是ABO溶血病患婴的母亲,其抗体的发生,可以由红细胞以外的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产生,又由于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的时期主要在妊娠后期,特别是在分娩过程中,而第一次妊娠产生的抗体速度慢,数量少,整个过程需要8~9周甚至6个月,因此第一孕胎儿往往不受侵害。如果孕妇在怀孕前有过Rh阳性红细胞输血史、流产史,或其母亲(外祖母学说)为Rh阳性,则有可能在第一胎发病。
分娩过Rh溶血病患儿的妇女,其以后的胎儿是否发病,则取决于其丈夫是Rh阳性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如果其丈夫是Rh阳性纯合子(DD),则其子女均为Rh杂合子(Dd),以后所有胎儿均发病,而且病情会越来越重;如果其丈夫是Rh阳性杂合子(Dd),则其子女有一半可能为Rh阳性杂合子,另一半则为Rh阴性,则只有Rh阳性杂合子的发病,症状也是越来越重。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Top]
本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为水肿、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其程度与母亲抗体量多少、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程度和胎儿代偿造血能力有关。
1.胎儿水肿 见于重症溶血病。严重水肿胎儿常为死胎,活产儿水肿为全身性,皮肤苍白,面部因水肿受压迫而变形,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胎盘外观苍白、增厚、量重而脆。这种患儿如不及时抢救,生后不久即死亡,程度轻者经积极治疗有治愈的可能。
2.贫血 Rh溶血病贫血出现早而严重,因组织缺氧可致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患儿表现呼吸增快,心率加速,肝脾肿大,伴明显黄疸。另一种情况是在生后2~6周发生明显贫血,一般不伴高胆红素血症,称晚期贫血。
3.黄疸 胎儿的胆红素主要通过母体代谢,故出生时常无明显黄疸,但在生后24h内(常在4~5h)出现黄疸并迅速加深,于生后第3、4天黄疸达峰值,超过340mol/L(20mg/dl)者不少。黄疸出现早、上升快是Rh溶血病患儿的特点。一般而言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但有少许患儿在病程恢复期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胆汁淤积综合征。
4.肝脾肿大 与疾病严重有关,重症患儿肝脾肿大明显,由于复苏和换血疗法的机械损伤,或本身止血缺陷,偶有脾破裂发生。肝大与贫血引起骨髓外造血活跃有关。
5.出血 出生数小时后常可见瘀点和紫癜,推测是胆红素毒性致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和缺氧对毛细血管损伤引起,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严重病例颅内出血及肺出血常见,这些病儿除血小板减少外,还有复杂的凝血障碍如DIC,也可能是肝功能不良引起维生素K依赖因子合成缺陷所致。
1.产前诊断 Rh阴性孕妇应检查其丈夫血型,如有不合,则应在妊娠16周时测孕妇抗体。首次致敏产生的抗体(IgM),在盐水或更敏感的酶处理红细胞检测中发现,因其不能通过胎盘,在母血中的滴度不具诊断价值,增强刺激后第1次产生抗体(IgG),可用间接Coombs试验检出。一般妊娠20周起每隔2~4周做1次检测,34周后每隔1~2周1次,母亲当间接Coombs反应滴度达1∶32时,胎儿重度受累,有诊断价值。羊水检查,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光密度(OD)对胎儿受累情况更具参考价值,OD值随胎龄上升。重度胎儿水肿并发腹水时B超可检出胎儿腹部有液性暗区,其中间可见飘动肠曲、肝等脏器;胎儿水肿时则胎儿周身皮肤包括头皮厚度增加,呈双线回声。
(1)一般实验室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增高,有核红细胞增加,血小板可能减少。
①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婴儿致敏红细胞。Rh溶血病常为阳性,可确诊。应再做抗人球蛋白间接试验,测出抗体类型,明确患儿系RhD、RhE或其他Rh溶血病。ABO溶血病患儿红细胞上抗体结合焦点少,直接法常为阴性或弱阳性,须用改良法(一种是以适合稀释度的抗人球蛋白抗体与充分洗涤后的患儿红细胞盐水悬液混合;另一种是用菠萝蛋白酶处理患儿红细胞,可提高阳性率。
②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患儿致敏红细胞通过加热使抗体释放,然后再加入酶处理的成人相应红细胞使其致敏,充分洗涤后用抗人球蛋白促进凝集反应的发生。此法极敏感,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的患儿可得阳性结果。
③游离抗体测定试验:患儿血清中游离抗体测定对Rh溶血病诊断有意义。有不配合抗体,若母婴ABO血型不合,婴儿红细胞可能被致敏,有一定诊断意义。但母婴ABO血型相合,游离抗体亦可增高,系母体受自然ABO血型抗原刺激所致,无诊断意义。但游离抗体高度对判断换血效果有帮助。若换血后游离抗体仍高,提示病情重,有需要再次换血的可能。应密切观察。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