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介绍首页
发生溶血的患者过去都有服药史也可能在长期用药过程中发生部分患者在发生溶血前有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及发热等溶血通常呈亚急性轻度主要是血管外停药几天或几周后即缓解
患者常有急性发作的血管内溶血伴有寒战高热呕吐及腰痛部分患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溶血所需药物剂量很小但必须有过去用药史
临床发现经甲基多巴治疗后发生无症状的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者高达15%一般在用药3~6个月多数在半年后也有报道在用药3年后才发生阳性反应者停止用药后抗人球蛋白试验转为阴性需要0.5~1年但是甲基多巴服用后发生溶血性贫血仅有1%贫血多为轻~中度由于IgG吸附的红细胞为体内脾脏吞噬细胞所破坏
凡出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者均应仔细询问病史有肯定服药史者一般诊断不难加上停药后溶血迅速消失可确立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肯定溶血性质及与药物间的关系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一)发病原因
药物所致主要见于青霉素四环素甲苯磺丁脲非那西丁磺胺类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奎宁等
(二)发病机制
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指某些药物通过免疫机制对红细胞产生免疫性损伤按照发病机制药物性溶血性贫血可以归纳为3类:
①药物性免疫导致抗体介导的溶血反应;
②药物作用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红细胞;
③药物对异常血红蛋白所致的溶血反应不同药物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机制不同按照免疫原理可以分为4类即半抗原型免疫复合物型自身抗体型非免疫型蛋白吸附型
1.半抗原型 代表药物是青霉素由Ley等于1959年首先报道迄今已报道数十例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及血清内蛋白质形成全抗原所产生的抗体与吸附在红细胞上的药物发生反应进而损伤破坏有药物结合的红细胞而对正常红细胞无作用一般均在超大剂量(1200万~1500万U/d)或是肾功能较差时发生通常于用药后7~10天内发作
除青霉素外头孢菌素类由于可跟青霉素抗原产生交叉反应因此可诱发相同病变此外尚有四环素甲苯磺丁脲非那西丁和磺胺类药物等也可作为半抗原与膜蛋白质结合
2.免疫复合物型 药物首次与机体接触时与血清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重复应用该药后导致药物-抗体(免疫)复合物吸附在红细胞膜上并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产生血管内溶血称为免疫复合物型溶血性贫血属于此种类型的药物多达10余种但发生率都不高主要有睇波芬异烟肼利福平奎宁奎尼丁非那西丁对氨水杨酸柳氮磺吡啶及胰岛素等
3.自身抗体型 血清中抗体可与自身红细胞相互作用但与药物存在与否无关代表药物是甲基多巴Worlledge于1966年首先报道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药物改变了红细胞膜Rh抗原的蛋白形成能与Rh蛋白起交叉反应的抗体
此外引起此类溶血性贫血的药物还有左旋多巴甲芬那酸(甲灭酸)普鲁卡因胺氯丙嗪等
4.非免疫性蛋白吸附型 约有小于5%接受头孢菌素的病人呈现抗人球蛋白直接试验阳性常在用药后1~2天发生血浆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白蛋白纤维蛋白原等在红细胞膜上非特异性吸附但尚无溶血的病例报道严格地说此型不属于药物引起的免疫型溶血性贫血见表1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方法抗人球蛋白试验在诊断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贫中有一定价值对半抗原型可测血清中的药物抗体如青霉素抗体或结合在红细胞上后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阳性;自身免疫型则无论加与不加药物抗人球蛋白试验均可阳性这些特点结合冷凝集素和D-L试验阴性不难与特发性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AIHA鉴别(表2)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