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与防控措施1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细菌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流行。由于带菌动物是其它动物和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对动物的布病的防控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进入21世纪,布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回升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固然与全球大流通时代的到来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表明防控技术和策略没能及时适应新的流行特点,没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虽然,迄今有多种技术成熟,可用国际标准来标定的血清学方法可供诊断用。病原诊断也已经有成熟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至少有4种技术成熟的布病疫苗可供选择。但在有效实施及技术本身的改进上还需进一步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上图人间布病病例严重的所在地并不表示是家畜布病的源头,只是表示此地的疫情比较严重。畜间病原可能来自外地,导致在当地家畜间传播,引起家畜疫情严重流行。
我国布病呈现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这与养殖品种和模式密切相关。北方是我国主要牧区,以羊牛成群放养为主,而羊牛是布病的主要宿主,放养比圈饲更易于病原传播。
布病的再度肆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流通的飞速发展,造成传染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易于大范围传播。
我国家畜布病呈现明显的春季高发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北方以春季繁殖为主,而孕畜流产是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一般在家畜应布病流产后一月左右的时间,出现感染家畜和人间病例的明显上升。而往南方,随着气侯的变暖,家畜怀孕季节的不明显,布病发生的季节性也变得不明显。
对家畜来说,成年羊牛被感染的较多,特别是怀孕母畜。而性未成熟的幼畜有较强的抵抗性,感染较少。老年感染母畜常常流产现象减少,那是因为一方面空怀率上升,另一方面存在感染第一胎流产多见,第二胎后由于感染免疫导致流产率降低,但病原的传染性依然存在。
对人来说,青壮年男性病人居多,尤其是40至50年龄段的。因为在羊牛养殖量大的农牧区,40至50年龄段的男性是主要劳力,是接触流产物最多的人群。
[责任编辑:贾志光]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
1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