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新策略

发布日期:2014-11-28 13:25:39 浏览次数:1598

发布时间:2012/07/05 11:53来源:南京医科大学编辑:kangdongxu我要评论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日前发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杨志健教授的论文, 题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素-1表达共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心脏血管生成和心肌细胞增生、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

心肌梗死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急重症。在我国,缺血性心肌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成形术和外科冠脉旁路移植术,这些方法虽然明显提高了心肌梗死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对坏死心肌作用有限,尤其对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难以奏效,心肌梗死已成为心力衰竭的首要原因。因此,亟需积极探索心肌梗死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治疗性血管新生又称分子搭桥术或生物搭桥术,为缺血性心肌病病人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方法主要包括蛋白治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能诱导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并改善心脏功能。虽然生血管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成果令人鼓舞,但未调控生血管因子在心脏外脏器的过度表达大大降低生血管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安全性,是目前生血管因子基因治疗心肌梗死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

杨志健教授对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基因表达调控进行了积极探索,论文第一作者陶正贤博士曾应邀参加美国基因治疗11届年会并作大会报告,宣读了该研究部分结果。该研究对于调控生血管基因在缺血心肌的特异表达,提高生血管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杨志健教授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缺血性心肌病生物学治疗研究,近年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合作,进行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完成Ⅰ期临床研究,现正开展Ⅱ期临床研究,从已经完成的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随访结果看,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在心血管领域,肝细胞生长因子是目前唯一进入临床研究的一类新药。杨教授说,肝细胞生长因子有望成为中国第一个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治疗新药,将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8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