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高原性心脏病175例护理体会

发布日期:2014-11-23 00:17:17 浏览次数:1600

【关键词】 小儿;高原性心脏病;护理

高原性心脏病为高原地区小儿之常见病,系高原适应不全症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夜间烦躁哭闹、心动过速发绀呼吸困难及右心功能不全症状。其发病与海拔高度、季节、年龄、家庭成员中有无高原病等有关联。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优生工作、儿童保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小儿患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发生,值得我们临床医生高度重视。我院地处海拔约3650米的青藏高原,从1993年1月至2008年2月我院共收治本病175例,针对发病原因及病情特点,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其护理措施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性别与年龄:男性122例,女性53例。年龄分布自出生60天至12岁,平均年龄6.25岁。(2)症状与体征: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夜啼不眠、食欲不振咳嗽、多汗、声嘶等。约有半数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的前驱症状。此时体温升高,咳嗽增剧,继而精神萎靡不振、冷淡、颜面苍黄,经常憋气,呼吸困难,唇、指发绀,最终可发生右心衰竭,如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消化道功能紊乱(腹痛腹胀呕吐稀便)、尿少及水肿等。心率增速,平均140次左右。大多数患儿于心尖区可闻及轻柔的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或分裂。(3)辅助检查:x线检查,早期主要表现肺动脉段突出,肺动脉圆锥膨隆,心尖上举,随后右心室增大渐明显,最后出现以右心扩大为主的心影呈球形扩大,此时心搏往往减弱。但心脏增大程度与发病时间长短不完全成正比。心电图检查主要特征为垂直型心电位,电轴右偏,极度顺钟向转位,窦性心动过速,右心室肥厚并有劳损,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或尖峰p波,s~t段及t波改变,q~t时限延长等[1]。

1.2 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于10天内症状好转、心衰消失者98例(占总例数的56%),11~20天者25例(14.3%),1月以上12例(6.8%)。临床症状好转后心脏杂音多消失或减轻,但肺动脉突减轻,心脏缩小(经x线及心电图复查)一般需要20天至3个月。本组病例中有6例死亡(占3.4%),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心衰或心衰并重症肺炎

2 护理体会

2.1 提高警惕,早发现本病是治疗的前提,对预后有着极重要意义,本病常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诱因,当患儿出现进行性夜间烦燥、哭啼、咳嗽、呼吸困难等不适及继而出现全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就应高度警惕本病的可能性。但也应与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渗出性心包炎等鉴别。

2.2 尽量让患儿保持安静 小儿入科后除执行小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外。因患儿烦燥、哭啼是本病的一个主要特征,因此加强小儿安慰、镇静非常重要。

2.3 绝对卧床休息、吸氧 吸氧是本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措施,并且要求早期,及时、充分,症状好转后亦应再继续供氧一时期,否则病情易再恶化。 高原恶劣环境下导致本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氧从而进一步导致能量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甚至多器官功能损害,所以及时充足的氧疗是十分必要的。

2.4 注意病情观察 小儿高原心脏病常常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且常伴有右心衰、严重感染等疾病而至病情复杂,严重、甚至死亡,因此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监测体温、心率、呼吸、意识及右心衰严重程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根据病因及病情有重点地检测血气、氧饱和度、血糖、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出凝血因子及胸片的变化,对有心率过缓心音低钝微循环障碍休克、急性肾衰表现及肺水肿脑水肿者要及进报告医生,并立即准备好抢救时的设备及药品。

2.5 积极防治感染及加强保健 我院诊治的170余名高原心脏病患儿绝大多数患有呼吸系感染病史,约2/3的患儿因上感、支气管炎或肺炎病情加重入院。本组死亡之病例尸解的4例患儿中有3例患肺炎,说明呼吸系感染是诱发、加重高原心脏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重视搞好儿童的卫生保健。从我院收治的病例中发现,卫生保健条件较差的农场、林场小儿的高原心脏病发病率高,除可能与小儿的营养状态较差外,一些疾病(如呼吸系感染、婴儿腹泻等)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则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十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儿童保健工作的加强,因高原心脏病住院的小儿也明显减少,已由1993年前的1.017%下降到2007年0.467%,这些事实表明:良好的卫生保健措施能预防和降低小儿高原心脏病的发病。

[1] 林治平,吴天一.小儿高原性心脏病286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1974,(6):353.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