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心房扑动应该做哪些检查

发布日期:2014-10-09 21:33:34 浏览次数:1600

①1∶1房室传导:很少见,多见于有严重心脏病肺栓塞预激综合征心房扑动者,极少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者,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麻醉诱导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生理不应期缩短时易诱发,小儿比成人多见,如合并室内差异传导,则易误诊为室性心动过速,1∶1传导时由于心室率过快,大多在240~300次/min,可有心悸胸闷气短绞痛眩晕晕厥等症状,可使心排血量急剧下降,诱发血压下降心力衰竭或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而死亡,心电图示每一个F波后有一个室上性或呈室内差异传导的QRS波群,F-R间期延长,时间固定,是干扰性房室传导延缓的结果。

②2∶1房室传导:系心房扑动最典型,最常见的传导方式,又称2∶1心房扑动,有波形,振幅,时间,传导比例均相同,F-R间期及R-R间期均相等,F-R间期延长而固定6个特点,表现为两个F波中的一个F波出现在收缩早期或中期,偶也可出现在舒张晚期而致F-R间期太短,故F波因房室交接区处于绝对不应期,受到绝对干扰而未能下传,另一个F波在收缩晚期或舒张期出现,故能下传产生室上性QRS波群,F-R间期固定,F-R间期延长,一般为0.26~0.45s。

③3∶1房室传导:心房扑动当第1个F波下传时,在房室交接区发生隐匿性传导,使第2个F波不能下传(房室交接区为不应期),第3个F波才能下传至心室(房室交接区反应期),即每3个F波中,仅有1个下传至心室,这种奇数的房室传导比率并不常见。

④4∶1房室传导:每4个F波中,仅有1个下传心室,也系隐匿性传导所致,多发生在用洋地黄治疗后的患者,此时虽未转成窦性心律,但心室率已明显下降,改善了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

⑤4∶1,3∶1,2∶1交替或不规则的房室传导:在同一导联或同一心电图上,可能出现2种或3种以上房室传导,其可交替地出现,可间歇地出现或不规则地出现,它们的F-R间期可不相等,也可不固定。

3∶1,4∶1传导或交替出现这种较高程度的传导阻滞,常发生于经洋地黄治疗后,或压迫颈动脉窦后,或由房室交接区组织的炎症或缺血性病变所致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即3∶1,4∶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有可能

(4)QRS波:心房扑动时的QRS波形态大多数与窦性心律QRS波相同,但波幅与形态可受重叠的扑动波的影响而改变,由于心室频率快易导致一侧束支仍处于不应期,而形成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多数呈右束支阻滞图形,这多见于4∶1的心房扑动转为2∶1心房扑动时,因为在一个长周期后容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也可同时伴有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而呈现宽大,畸形的QRS波。

(5)ST-T波:ST段一般无明显变化,T波直立,F波与ST-T波重叠。

(1)隐匿性心房扑动:隐匿性心房电活动极少见,其包括隐匿性窦性心律,隐匿性心房扑动及隐匿性左心房心律,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房肌纤维化严重导致心房活动电位明显降低,使心电图机上不易记录到心房扑动波形,或被貌似极纤细的心房颤动波掩盖,通常在做食管心电图或心腔内电图时方能发,此外高血钾也是其原因之一。

①心房扑动伴文氏型(二度Ⅰ型)传出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在一系列规则匀齐的F波中出现F-F间期逐渐缩短,突然加长(渐短突长)的典型文氏周期;或渐短渐长突长的变异型文氏周期;或渐长突长的非典型文氏周期,其长间期大于1个F-F间期而小于2个F-F间期。

②心房扑动伴二度Ⅱ型传出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在一系列规则匀齐的F波中F波突然消失,其所形成长的F-F间期恰为通常F-F间期的整倍数。

心房扑动伴二度传出阻滞显然不能用折返学说解释,故应考虑心房扑动发生机制中的自律性增高触发机制是存在的。

①心房扑动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心房扑动可合并下述一些类型的文氏现象:

A.2∶1心房扑动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第2个F波中,仅1个F波后有下传的QRS波群,下传的F-R间期逐渐延长,继以漏搏,下传的QRS波之间的R-R间期表现为渐短突长或渐短渐长突长或渐长突长的规律,并周而复始。

B.4∶1心房扑动伴文氏型房室传导:心电图表现为4个F波中仅1个F波下传心室,其后有QRS波,其下传的F-R间期逐渐延长,继以漏搏。

C.心房扑动伴交替性下传的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例如心电图表现为F波恒定的2∶1和4∶1房室传导的交替现象,这表明房室交接区存在两个阻滞区,一个在房室交接区近端,为2∶1阻滞区。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