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创新法

发布日期:2014-10-19 18:34:30 浏览次数:1601

38岁的尚先生心悸长达两年多 ,被确诊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于玲范教授近日为他采用冠状窦口 (心脏房室交界区的一种解剖结构 )消融慢径技术治疗获成功 ,整个术程仅耗时5 0分钟 ,患者没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 ,术后心悸等症状迅速消失。 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中 ,阵发性室上速最为常见 ;而阵发性室上速中 ,AVNRT几乎占了半数 ,为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正常人从心房到心室的电传导仅通过一条路径 ,而AVNRT患者却存在快、慢两条 :慢径传导速度慢 ,但不应期短 ,即对电活动的反应较敏捷 ;快径传导速度快 ,但不应期长 ,即对电活动的反应较迟钝。一般状态下 ,AVNRT患者正常的起搏电冲动都是通过快径来传导的 ,但当某一次房性早搏恰恰遇到电活动反应比较迟钝时 ,那么这一电活动只能通过慢径向下传 ,而有时在下传过程中快径又恢复了对电活动的反应性 ,所以电冲动又通过快径逆传回心房。如此反复 ,便产生了折返性心动过速。由于AVNRT患者构成折返回路的两条路径存在于房室结内 ,故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发作时 ,患者心率加快 ,心脏射血量减少 ,出现心慌头晕休克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有猝死的危险。 传统的各种射频消融方法治疗AVNRT时 ,最危险的并发症就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一旦出现 ,绝大多数患者均需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 ,因而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将造成严重的损失。 19 9 5年 ,于玲范教授和国外学者研究发现 ,AVNRT病人冠状窦口高度扩张、整个冠状窦呈漏斗状 ,这种组织结构的变异导致心脏房室交界区电传导的异常 ,最终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此研究基础上 ,于玲范教授开创性地提出采用冠状窦口消融慢径方法来治疗AVNRT ,在冠状窦口周围特别是冠状窦口上缘及内缘处消融构成慢径传导路径的心肌细胞 ,从而根治AVNRT。 到目前为止 ,于玲范教授课题组应用本法已完成上百例AVNRT根治性治疗 ,术中未发生一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术后随访也未见到复发病例 ,全部患者均获满意疗效。实践证实 :冠状窦口消融慢径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治疗AVNRT的诸多弊端 ,具有消融时间短、简单易行、定位准确、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及易于推广等特点 ,临床治愈率高达 9 8%,极大地降低了AVNRT患者的猝死率和房室传导阻滞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来源:777健康网)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1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