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
采用二级梯、踏车或活动平板试验是诊断ERS较为简单实用的方法随心率增快ST段全部或部分回到等电线J波减小或消失T波高耸回复正常或倒置变为直立结合临床症状消失可诊断为ERS
1、抬高ST段形态特点:急性心梗是凸面向上,无J波,紧接R波出现ST 抬高。
3、稳定性:急性心梗时变化较快,一日内可明显变化,一周可降到基线
5、病理性Q波:急性心梗时大部分病人出现病理性Q波,在ST段尚降到基线是出现。
特殊情况
一般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良性的临床过程,但由于其心电图改变的电生理机制与急性心肌缺血或Brugada综合征有相似之处,是由于心内膜动作电穹变小(即Ⅰ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及相关离子流影响动作电的1,2期),导致平台期心内膜、心外膜之间存在透壁电差,当这种电差较小,心外膜动作电缩短较均匀或缩短不十分明显,心肌复极方向仍然是由心外膜向心内膜,只产生心电图J点抬高,伴或不伴ST段抬高,,但T波是直立。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局部心肌缺血、药物作用、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导致心外膜动作电部分明显缩短,部分明显延长,甚至长于心内膜动作电时限,使心肌复极由心内膜向心外膜复极,产生J点明显增大,ST段抬高且伴T波倒置。由于心外膜与心内膜之间动作电时限发生明显变化,形成心外膜复极离散和不应期离,即形成2相折返的病理生理基础,平时临床上良性的早期复极这时可以产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有报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早期复极综合征J 波
简介
J波又称“Osborn”波。有研究认为J波是由于局部心外膜心肌动作电缩短而发生过早复极,系由心外膜显著的I相瞬间外向钾电流(Ito)介导的动作电(AP)切迹所构成,而其他心外膜心肌动作电仍呈现明显的平台期,动作电时限甚至延长。两者之间显著的电压梯度,即心外膜心肌不均一性,可导致2相折返的发生,引发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出现晕厥或猝死。显著的J波可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特发性室速和Brugada综合征,以及心肌缺血,药物作用,低温,高钙血症,酸中毒和自主神经调节障碍等。Gussak等实验模型研究发现,ERS心电图可转变为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表现,而提出ERS并非都为良性的临床现象。 Bjerregaard等认为异常J波即为Brugada综合征右束支型的r′。若有下列情况,病人可处于较大的险,应积极防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