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肌病的治疗方法2
(1)-受体阻滞药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①心力衰竭时心肌内儿茶酚胺储备耗竭,但血液循环中浓度增高,初期发挥代偿作用,后期心肌内(尤其1)受体下调,数量减少(可下降60%~70%),受体增多,心力衰竭发展。-受体阻滞药能使-受体上调,密度增加,恢复其对兴奋剂的敏感性,改善心肌收缩功能。②阻滞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毒性作用。③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④减少肾素和加压素的释放,减轻血管收缩和体液潴留。⑤有效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剂所致的心律失常,降低死亡率或猝死率。
(2)应用-受体阻滞药注意事项:①由于-受体阻滞药的负性肌力作用,不能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常规一线药物,只有在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效果不显著,心力衰竭症状不能控制,心率快时慎重选用。②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不能求之过急。药物疗效可能在数周或数月之后出现,切勿盲目仿效国外用法。③选择性1兼1受体阻滞药优于非选择性-受体阻滞药。④密切观察用药后病情变化,如有心动过缓,低血压或不能耐受治疗时,应立即停用。
4.钙拮抗药 老年心肌病患者心力衰竭时存在心肌细胞钙离子蓄积负荷过重,能量消耗过多。1989年Figullar等在传统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给予钙拮抗药地尔硫(diltiazem)治疗一组22例扩张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结果15例症状缓解,心功能改善,LVEF由0.34增到0.44,6例无变化,1例恶化,无1例死亡。对照组中9例死亡,11例恶化。症状改善3例,无变化2例。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5.血管扩张药 血管扩张药治疗心力衰竭在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其主要作用是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低心室射血阻抗,增加心排血量。目前血管扩张药种类很多,根据患者心脏前后负荷不同,选用不同种类血管扩张药。如静脉淤血严重,心室充盈压明显增高的患者宜选用小静脉扩张剂如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醇等以增加静脉系统容积,降低静脉压,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前负荷,也可减轻肺循环负担,改善心功能。另一方面,心力衰竭时常伴有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心脏后负荷加重。此时宜选用小动脉扩张剂如肼屈嗪(肼苯哒嗪)或酚妥拉明(phentolamine)等药物,减轻后负荷,有力地提高心排血量,缓解低排血量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并可改善肺循环淤血状态。此外,临床已广泛应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为近十几年来心力衰竭治疗的一大进展。对难治性心力衰竭,不论病因如何及血浆肾素的高低,均有良好疗效,且持续时间长。自从1981年第一个口服有效的卡托普利批准应用以来,现时国外批准上市的ACEI制剂达16种以上,目前我国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苯那普利、赖诺普利及培朵普利等等,可根据病情选用。资料表明,经过ACEI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踏车试验耐受量和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增加。
6.利尿药 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利尿药能发挥重要作用,它能迅速减轻心脏负荷,有效地缓解症状,常和强心药,血管扩张药配伍应用,作用显著,已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本方案。但在肺、体循环淤血症状缓解之后,应间断给药,并及时化验电解质,尤其是血钾情况,注意及时补钾,以免发生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还应密切观察血压情况,要防止大量利尿导致血压过低,以免发生心、脑血管供血不足。
(二)预后 老年性心肌病一般病程漫长,可以相对平稳多年。单纯因老年性心肌病造成心力衰竭并不多见,往往在应激情况下,如甲亢、贫血、感染、手术和过高热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可反复发作慢性心功能不全数年或更长时间。一旦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则预后不良。
1.身体锻炼能改善老年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老年人长时间身体锻炼使最大氧摄入量增加30%,心脏搏出量增加,心率、血管阻力及血压下降,心脏储备功能增加,所以应鼓励老年人参加能耐受的体育活动,对预防和治疗老年心肌病有较大作用。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