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中国江西新闻网3月8日南昌讯(喻闽凤 报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为EB病毒,EB病毒属疱疹病毒群,是一种普遍感染人类的病毒,具有潜伏及转化的特性。EB病毒具有双链DNA的基因组。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分布广泛、多散发,亦可呈小流行,经密切接触病人口腔唾液而传染。飞沫传播并不重要,输血及粪便亦为传染源之一。多见年长儿及少年,6岁以下可呈不显性感染。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幼儿期感染较多见,条件较佳地区则青少年期多见。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为:潜伏期,较短,约4~15天,大多为10天,青年期较长可达30天,发病或急或缓。半数有前驱征,继之有发热及咽痛、全身不适、恶心、疲乏、出汗、呼吸急促、头痛、颈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轻重不一,少年期常比幼儿期重,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2岁以下者,肝、脾、淋巴结肿大及一般症状均不显著。
1、发热:热型不定,39℃左右,亦可高达40℃以上。发热维持约1周左右,伴冷感、出汗、咽喉痛,幼儿多不发热或低热;
2、淋巴结肿大:每一病例均有,为本病特征之一,肿大部位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环绕胸锁乳突肌的上段),且后颈部淋巴结较前颈部先出现,无压痛,不粘连。因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上腔静脉回流,可出现双眼睑浮肿,随淋巴结的缩小,眼睑浮肿渐消;
3、咽峡炎: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充血、肿大,隐窝可见白色渗出物,偶可形成假膜,需与化脓性扁桃体炎鉴别。约1/3患儿前腭黏膜可出现丘疹及斑疹;
4、肝脾肿大:约20%的病例有肝肿大,肝区压痛,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约10%出现黄疸,基本上不会转变为慢性肝病或肝硬化;
5、皮疹:出现率低于10%,无定型,呈泛发性,多在病程4—10天出现,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3—7天消退,消退后不留屑,也不留色素。本病尚有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眼部、泌尿系统等并发症。
西医无特效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辨证治疗有较好疗效。本病属中医“温热症”、“温病”、“温疫”范畴,病因病机可概括为热、毒、痰、瘀,热毒之邪为致病的主要因素,热、毒、痰、瘀是病机本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疗始终。热毒犯肺选银翘散合清宁散加减,多见于肺炎型、热型;热毒炽盛选牛蒡甘桔汤加减,多见于咽峡炎型;痰热流注选黛蛤散合清肝化痰汤加减,多见于腺肿型;热瘀肝胆选茵陈蒿汤加减,多见于肝炎型;毒窜脑络选犀角清络饮,多见于脑型;正虚邪恋选竹叶石膏汤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多见于正虚邪恋型。另可用锡类散喷喉,六神丸口服,用于咽喉肿痛。
发病期间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高热期间多饮水,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保持口腔等处的清洁卫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凡本网专稿栏目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中国江西”版权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中国江西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江西新闻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江西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