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类天疱疮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侵犯基底膜区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基底膜区(或带)是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着的部位;是循环自身抗体(抗基底膜抗体)发生反应的抗原部位。由于基底膜区的损伤,局部有水疱形成,嗜酸粒细胞是水疱中的主要细胞,并且在病损的早期即已出现,对真皮-表皮分离起重要作用。
临床和组织学上大疱性类天疱疮表现为两种水疱,一种是发生在炎症性皮肤(红斑)上,另一种是发生在外观正常的皮肤上,前者有中等及致密的白细胞浸润,而后者则比较少,但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0301的表达增加。抗原决定簇的分布研究发现,炎症或创伤导致的皮肤或黏膜基底膜蛋白和BP抗原的暴露容易导致自身免疫反应。
约有不足20%的患者口腔内有疱,疱小,由于是上皮下疱故不易破,破后糜烂、溃疡,渐趋于愈合并不扩展,尼氏征阴性。好发于颊,疼痛轻,多在皮诊后发生,也能出现非特异性剥脱性龈炎,表现为牙龈缘充血,表皮剥脱,附着龈亦然。病程常迁延达数月或数年,缓解后再次复发时,病情较轻;除口腔外,其他黏膜少有累及。出现在口腔内的损害,其疼痛轻,并多在皮损出现后发生。
常发生在腋窝、腹股沟、前臂内侧等皮肤处。在外观正常或有红斑的皮肤上发生大疱,疱液饱满,疱壁较厚,不易破裂,因此创面不多,疼痛轻微,易于愈合。尼氏征阴性。大部分损害伴有瘙痒出现。
病理
上皮完整,上皮与结缔组织之间有裂隙或水疱,故为上皮下疱,无棘细胞松解现象,结缔组织表面平滑,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并见有血管扩张。
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可见基底膜区有一连续细长的荧光带,主要是IgG。间接法也可以测出抗基底膜区抗体,并且有70%-80%患者血清中抗体效价高。
瘢痕性和大疱性类天疱疮虽然同属类天疱疮,、但临床表现确有不同之处。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口腔病损为小疱,数目亦少,疱破后易于愈合。皮肤表现是在外观正常或红斑上起大疱,疱液饱满,因易于愈合故很少有创面。而瘢痕性类天疱疮的口腔黏膜除有水疱外,则以牙龈缘、附着龈的剥脱为主要表现,在缺牙区亦然。此外,还见有黏膜的糜烂、溃疡。皮肤的大疱尚属少见。眼结合膜有时见小水疱,反复或持续的单纯性结合膜炎,睑-球粘连,以致睑内翻、倒睫等,角膜瘢痕可使视力丧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两种类天疱疮的结果基本相同,惟间接法在瘢痕性类天疱疮中很少阳性,且效价不高。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