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 酒渣鼻专家 酒渣鼻病因 酒渣鼻治疗 疾病百科
(一)发病原因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嗜酒、吸烟、刺激性饮食、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绝经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心血管疾患、肠寄生虫、长期作用于皮肤的冷热因素如高温工作、日晒、寒冷、风吹等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最近国内有人提出酒渣鼻的发病原因100%是由毛囊虫感染引起,建议把酒渣鼻改名为毛囊虫皮炎。目前这个论点尽管尚有争议,需进一步证实,但我们认为毛囊虫是酒渣鼻的病因之一,对若干病例甚至是唯一的病因。因毛囊虫常存在于面部扩大的毛囊内,数条毛囊虫可以聚集在一起,尤其红斑丘疹性或脓疱丘疹性损害内容易找到毛囊虫,国内也常有人用灭滴灵治疗酒渣鼻,认为灭滴灵有杀毛囊虫的作用,笔者也曾试治若干例,红斑丘疹或丘疹脓胞可在数日内减轻或痊愈。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多种疾病可影响其发病,可考虑与下情况。
1.高血压和心理因素 有高血压和心理因素所致的酒渣鼻病人中,周期性微循环障碍的偏头痛比正常同龄组和同性别组高2~3倍。实验表明:正常的皮肤可对多种血管舒缩活性物质有反应,并可保持舒缩功能,但酒渣鼻颜面扩张的血管静脉微循环受阻。该情况是本病的后果还是发病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2.遗传 以往认为酒渣鼻是一种皮脂腺疾病,但大部分的酒渣鼻病人无皮脂分泌过多迹象,也无痤疮,起始发病也与毛囊无关,家族中有同患者倾向。
3.精神因素 情绪紧张与疲劳可以加重本病,但神经过敏和忧郁也是本病的结果而非原因。
4.感染 研究表明酒渣鼻患者中蠕形螨较正常皮肤多,故蠕形螨感染为酒渣鼻发病的原因之一。
5.阳光和热 就诊的酒渣鼻患者80%主诉阳光、洗澡和受热后加重或复发,这说明外界温度刺激使血管扩张,使周围血管渗出,潜在致炎物质导致弹力纤维退行性改变。
6.其他 本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男性在青春期较多,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嗜酒和辛辣食物等都可加重本病或引起复发。
1.红斑期 真皮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非特异性炎症浸润。
2.丘疹脓疱期 丘疹的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常在浸润中央可见有成团集簇的上皮样细胞。脓疱的组织象为嗜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毛囊内。
3.鼻赘期 其病理变化为表皮增殖,皮脂腺增多且极度肥大。真皮的大部分由皮脂腺占据。结缔组织增生肥厚,毛细血管扩张并有轻度炎性反应。
本病好发于颜面中部,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颊部、颏部、前额,常对称分布,多发于中年人,妇女较多,患者多并发皮脂溢,颜面犹如涂脂。皮损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有炎症的毛囊丘疹及脓疱等。病程缓慢,可分为三期,但无明显界限。
分为3期:红斑期、丘疹期、肥大期。
1.红斑期 颜面中部,特别是鼻、两颊、眉间及颏部出现红斑(图1,2),对称分布,红斑初为暂时性,在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环境温度升高、感情冲动时面部潮红充血,自觉灼热。反复发作后鼻翼、鼻尖和面颊处出现浅表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局部持久性发红,部分患者伴有皮脂溢出。
2.丘疹期 在上症基础上,出现多数散存的红色丘疹,有时形成脓疱,损害较深较大时形成疖肿,鼻部、面颊部毛囊口扩大,可在数年内此起彼伏,时轻时重,少数病人可并发眼睑炎、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中年女性患者皮疹常在经前加重。
3.肥大期 又称鼻赘期。仅见于少数患者,多发生40岁以上男性,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鼻端肥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鼻部有增大结节,表而凹凸不平,形成赘瘤状称为鼻赘(图3)。
除上述症状外尚有一些特殊类型酒渣鼻,如类固醇性酒渣鼻,是由于局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加重,表面镶嵌囊样、圆形、位置较深的丘疹或脓疱、硬结,皮肤呈黑红色,自觉不适和疼痛。狼疮样和颗粒状的酒渣鼻,临床上可见许多棕红色丘疹或小结节,局部皮肤变厚发红,常在眼睑下。组织病理检查见毛囊周围和血管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酒渣鼻(granulomatous rosacea)是一种特殊性酒渣鼻,常发生在面部口周形成蝶状,玻片压诊呈黄褐色或果酱色样小结节。
根据发生在面中部的充血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病程慢性,无明显自觉症状,中年发病,复发性丘疹和脓疱即可诊断。
中医病机及辨证:中医认为该病为肺热熏蒸、血热郁滞肌肤,或过食辛辣刺激食物,脾胃积热生湿,外犯皮肤,血淤凝聚而发病。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盘状红斑狼疮 为境界清楚的鲜红或淡红斑,中央凹陷萎缩,有毛囊角栓,表面常覆有黏着性钉板样鳞屑,皮损呈蝶状分布,多见于青年女性。
2.寻常性痤疮 主要见于青春期,损害为毛囊性丘疹,用手挤压可有皮脂排出,倾向化脓,常伴有粉刺,除颜面外,胸背部也可发生。
4.痤疮 主要见于青春期,皮损除侵犯面部以外,胸部、背部也常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鼻部常不受侵犯。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