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青黛、珍珠、寒水石、炉甘石、广丹、苦参、乌梅、野菊花、土茯苓、博落回、红粉、密陀僧、腊梅花、官粉、川连、儿茶、蛤粉、石膏、血竭、枯矾、麝香。
从表中可见,用药相对集中治疗人次较多,在千例以上的药物大多为有毒甚至有剧毒的杀虫药,其中硫黄、水银、杏仁、大枫子等药重复性较强,说明这些药物对本病的疗效比较确切。但使用时应注意,切不可人口。
4.6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刺血
取穴:阿是穴、迎香、印堂。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操作:先以1寸毫针点刺鼻部皮损处,以微量出血为宜,密度以每平方厘米约20个刺点,针毕拭去血点。然后针迎香、印堂,并留针30分钟。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7日。
疗效:以此法治疗37例,2~4个疗程以后,痊愈26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89%。
②体针
取穴: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仓、承浆、颧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池等。
操作:患者取坐位,采取轻度捻转进针方法,以有酸麻感觉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2~3日针刺1次。
疔效:以此法治疗21例,痊愈7例,显效7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
③穴住注射
取穴:合谷(双)、迎香(双)、印堂。
操作:维生素B1、维生素B12、扑尔敏、普鲁卡因针剂各2毫升,用5号注射针头吸取药液,注入合谷穴各1毫升,迎香穴各0.5毫升,印堂穴0.5毫升(自上向下,取45度角斜进针),隔日1次,忌食辛辣。
疗效:以本法治疗5例,有一定效果。
(2)单方验方
①蛤粉膏
组成:蛤粉15克,轻粉7.5克,青黛4.5克,黄柏7.5克,熟石膏15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与50毫升芝麻油混合调匀,备用。用前先将面部清洗干净,然后将药膏加冷水稀释,加人之量以涂在皮肤上不往下流为度,每日早晚各1次。
疗效:用本方或本方加味,共治疗45例,部分配合内服加减清肺饮,痊愈17例,显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8%。
②博落回酊
组成:博落回茎50克,95%酒精100毫升。
用法:将博落回洗净,切碎晒干,人酒精中浸泡1周备用。每日蘸液涂患处2~3次,每次1分钟,15天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痊愈15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
4.7 其他措施
冷冻疗法:对毛细血管扩张显著者,可用液氮冷冻治疗。
手术疗法:对毛细血管扩张及鼻赘期,可用切割术。
5 病因病机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嗜酒、吸烟、刺激性饮食、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绝经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心血管疾患、肠寄生虫、长期作用于皮肤的冷热因素如高温工作、日晒、寒冷、风吹等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
最近国内有人提出酒渣鼻的发病原因100%是由毛囊虫感染引起,建议把酒渣鼻改名为“毛囊虫皮炎”。目前这个论点尽管尚有争议,需进一步证实,但我们认为毛囊虫是酒渣鼻的病因之一,对若干病例甚至是唯一的病因。因毛囊虫常存在于面部扩大的毛囊内,数条毛囊虫可以聚集在一起,尤其红斑丘疹性或脓疱丘疹性损害内容易找到毛囊虫,国内也常有人用灭滴灵治疗酒渣鼻,认为灭滴灵有杀毛囊虫的作用,笔者也曾试治若干例,红斑丘疹或丘疹脓胞可在数日内减轻或痊愈。
通过古今医家的实践,特别是近40年的探索,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饮食不节和风寒外束。其病理变化可归纳为脾胃积热、肺经积热和寒凝血瘀三个方面。
脾胃积热 脾胃素有积热,或素嗜饮酒,过食辛辣之品,故生热化火,胃火循经熏蒸,则络脉充盈,鼻部出现潮红。
肺经积热 肺开窍于鼻,感受外邪,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毒热外发肌肤,蒸于肺窍而发为本病。
寒凝血瘀 湿热积于胃,蒸于肺,复遇风寒之邪客于皮肤,或以冷水洗面,寒主收引,以致瘀血凝结,鼻部先红后紫,久则变为黯红。
关于酒渣鼻的病因,近年来有人提出是蠕形螨虫的感染引起,因此建议把本病改为“毛囊虫皮炎”。从报道的文献看,对于毛囊虫感染导致本病的发生,似已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但认识还没有完全一致。如有报道说检查部分初诊的本病患者,结果并非所有患者毛囊虫检查都呈阳性。因此,毛囊虫感染似乎不是酒渣鼻发病的唯一因素。也有报道用中药灭螨方法治疗本病30例,结果全部有效。同时发现在相当一部分皮损消退的病人和正常人中,仍可检查到毛囊虫,因此认为,蠕形螨虫可能是一种条件致病螨类,若无适宜的条件,可使螨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引起疾病。这些分歧至今尚未明确定论。
6 辨证分型
1.肺胃积热(红斑期) 鼻及颜面部潮红,表面光亮,重者红斑显著,瘙痒,受热后更红,大便干,口渴。舌边红,苔薄白或黄燥,脉滑微数。
2.热毒炽盛(丘疹期) 鼻及颜面除有红斑外,常有散在炎症小丘及脓疱,患处灼热疼痛,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3.血瘀凝结(鼻赘期) 鼻部暗红或紫红,逐渐肥厚变大,形成鼻赘,舌质暗红或有紫斑,脉弦涩。
7 病理改变
组织病理:
1.红斑期 真皮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非特异性炎症浸润。
2.丘疹脓疱期 丘疹的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浸润,常在浸润中央可见有成团集簇的上皮样细胞。脓疱的组织象为嗜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毛囊内。
3.鼻赘期 其病理变化为表皮增殖,皮脂腺增多且极度肥大。真皮的大部分由皮脂腺占据。结缔组织增生肥厚,毛细血管扩张并有轻度炎性反应。
8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颜面中部,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颊部、颏部、前额,常对称分布,多发于中年人,妇女较多,患者多并发皮脂溢,颜面犹如涂脂。皮损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有炎症的毛囊丘疹及脓疱等。病程缓慢,可分为叁期,但无明显界限。
1.红斑期 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红或散布的红斑,开始为暂时性,时现时退,以后屡次发生而长期存在,终于永久不退,局部皮肤油腻,此时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大,尤以鼻尖及鼻翼的浅血管往往很明显,呈树枝状。有时毛细血管扩张较潮红为明显,有时则潮红较毛细血管扩张明显。
2.丘疹脓疱期 病情继续发展,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成批的毛囊性痤疮样丘疹、脓疱,但无粉刺形成。尤以鼻尖为重,此时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纵横交错呈蛛网状。有少数病例可并发结膜炎、睑缘炎。
3.鼻赘期 病期长久者,由于患部皮脂腺和结缔组织增生肥厚、血管扩张,致使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其表面凹凸不平,皮脂腺口明显扩大,挤压时有白色粘稠的皮脂分泌物溢出,毛细血管显着扩张。
9 鉴别诊断
1.痤疮 主要见于青春期,皮损除侵犯面部以外,胸部、背部也常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鼻部常不受侵犯。
2.颜面湿疹 皮损为多形性,剧烈瘙痒,无毛细血管和毛囊口扩张现象,颜面以外的部位也常有湿疹损害。
3.盘状红斑狼疮 为境界清楚的桃红或鲜红色斑,中央凹陷萎缩,有毛囊角栓,表面常覆有粘着性钉板样鳞屑,皮损常呈蝴蝶状分布。
来源网址